智慧城市趨勢二:巿民解難能力 (鄧淑明博士)
本文作者鄧淑明博士,為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及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客席教授,以及團結香港基金顧問,為《信報》撰寫專欄「科網人語」。
東盟國家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面對城市人口飆升引發的住屋、環境、治安等問題;而發達國家如英國、加拿大,則備受效率不前、能源不足、人口老化等問題困擾,她們不約而同以智慧城市方案謀求出路。
有研究機構估計,全球智慧城市由去年價值839億美元(約6544億港元),由今年開始將按年以25%的增長速度,到2027年達4639億美元(約36184億港元)。大家聚焦的項目中,以數碼世界的信任和包含網絡安全的公眾治安問題特別惹人關注。智慧城市運用大量感應裝置和攝錄鏡頭,難免令人產生私隱疑慮。因此,研究機構IDC預計,將來設置及安裝於公共場所的新一代科技設施,75%都需要先有嚴格的規管,包括制定如何收集、使用,以及什麼數據會和誰分享的政策。
例如香港的智慧燈柱項目便備受爭議,有市民擔心燈柱收集的數據會遭不當使用。港府遂就此成立諮詢專責委員會並剛於3月發表報告,建議燈柱以光學雷達(LiDAR)、熱感偵測技術,取代藍牙交通探測器、車牌辨識及移除攝影鏡頭,避免蒐集市民個人資料。報告又提倡,燈柱日後只保存7個不涉及私隱的裝置,以爭取市民支持。
至於公眾治安方面,我想特別討論網絡安全和隨之而來的資源問題,因為其對智慧城市的未來舉足輕重。由感應器和攝錄鏡頭組成的龐大物聯網(IoT)很有可能成為黑客攻擊對象,IDC估計,兩成網絡安全事故將由此引發,迫使各大智慧城市在保護軟件及培訓人才上有雙位數的增長,但問題在於,目前人才短缺。
無獨有偶,日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發表的《未來的工作》研究報告提出,未來的工作環境將出現重大轉變,自動化將取代一部分工作,而自動化技術會促使就業市場進一步兩極化。研究報告因而建議,政府應該大幅資助專上教育及4年制大學課程學額,確保高等教育能普及;而且,除了着重STEM(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知識外,還要重點基本的閱讀、寫作能力、團隊合作技巧和判斷能力等。
我認為解決難題的能力更是重中之重,因為無論是破解黑客的網絡攻擊,抑或人機合作,人類的獨特之處是可靈活地運用知識和經驗,化解問題。正是這個原因,我在2016年開始把地理資訊系統(GlS)引進本地中小學,讓師生可免費使用,因這個軟件可協助學生滙集、比對、分析數據,然後從中找尋解決辦法。
今天的新一代是數碼原住民,運用數碼工具彷彿是與生俱來的能力,但解決問題則須多加磨練,我希望更多學生能夠充分運用GIS這個軟件,造福社會大眾和世界,成為真正的智慧巿民。
(編者按:鄧淑明博士最新著作《你未來就緒嗎?》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更多鄧淑明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