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智慧城市利港人北上退休 (鄧淑明博士)

By on September 29, 2020

本文作者鄧淑明博士,為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為《信報》撰寫專欄「科網人語」。

香港跟內地城市無疑在制度、文化仍有差異。(法新社資料圖片)

香港跟內地城市無疑在制度、文化仍有差異。(法新社資料圖片)

蓮塘/香園圍口岸在8月26日開通,拉近香港跟深圳和粵東(如惠州)的距離。有惠州安老院舍近日便把當地比喻為中國的邁阿密,以吸引香港長者前往安老,惟暫時反應不踴躍。

早於2013年,港府向選擇回內地退休的居民推出了「廣東計劃」,受惠者可大部分時間離港並續領長者生活津貼。根據2012年立法會文件,當時假設初期會有3萬人參加計劃;同時,國務院於2018年公布,容許在內地有「合法穩定住所」且住滿半年的港澳台居民申請「居住證」,享受包括醫療等各項公共服務及社會福利。不過,社會福利署的數字顯示,到今年6月底,「廣東計劃」和其後的「福建計劃」,受惠數字僅僅超過2萬,不足今天香港65歲以上人口的1.5%。

分別在深圳、肇慶營運護老院舍的香港復康會和伸手助人協會,其負責人向傳媒反映,不少長者普遍對內地醫療欠缺信心,寧願舟車勞頓返港就醫,結果愈來愈多長者不願北上安老。

不少人已在港接受治療,須定期覆診,故北上養老的誘因不大。(中通社資料圖片)

不少人已在港接受治療,須定期覆診,故北上養老的誘因不大。(中通社資料圖片)

中港醫療病歷未通,醫療券也不適用;即使有人建議把醫療券使用範圍擴闊至內地醫院,但中港醫學術語分歧、醫療行政系統不一及醫藥分家等執行問題都有待解決;加上不少人已在港接受治療,須定期覆診,故北上養老的誘因不大。

然而,去年底公布的新措施,「容許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指定港資醫療機構,使用已在香港註冊的藥物和常用的醫療儀器」,是回應北上安老港人醫療需要的一項突破。

按統計處推算,年滿65歲的長者於2040年將佔全港人口近三分一,相信屆時醫療系統不堪負荷。冀令港人樂於北上養老,要做的還有很多,去年初國務院公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第五章指出要「加強大灣區內智慧城市合作,探索建立統一標準,開放資料埠,建設互通的公共應用平台」,包括「空間資訊服務平台」,以拓展「智慧市政、智慧社區」等,說出了重點。

蓮塘/香園圍口岸在8月26日開通,拉近香港跟深圳和粵東的距離。(新華社資料圖片)

蓮塘/香園圍口岸在8月26日開通,拉近香港跟深圳和粵東的距離。(新華社資料圖片)

我們可善用這個空間資訊服務平台,一站式為港人提供在大灣區生活、醫療、出行的資訊,例如因應港人分布以便藥物配送;醫療券一旦適用於內地相關機構,可在此發布詳情;作為中港醫護的專業交流平台,提升醫療質素;增設加密措施後,可在病人同意下,把在港醫療紀錄開放予內地認可的機構,而長者回港就診也能看到內地醫療紀錄等。香港跟內地城市無疑在制度、文化仍有差異,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如今天開始籌劃這個空間資訊平台,協調彼此的距離,將可為港人未來的退休生活增添選擇。

年滿65歲的長者於2040年將佔全港人口近三分一。(法新社資料圖片)

年滿65歲的長者於2040年將佔全港人口近三分一。(法新社資料圖片)

(編者按:鄧淑明博士最新著作《你未來就緒嗎?》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更多鄧淑明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