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中的互聯網 (黃岳永)
最近Facebook榮升全球新聞焦點。先是WhatsApp移交用戶資料引發全球網民遷徙潮,再來就是大力反對澳洲政府要求科技企業須就新聞內容向澳洲傳媒付費。未知是否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的大少爺脾氣作怪,Facebook一開始便揚言退出澳洲新聞市場,更即時發出禁令限制用戶分享澳洲的新聞;結果卻峰迴路轉,早兩天Facebook突然「縮沙」,指已就付費新聞與澳洲政府達成協議。
今次Facebook與澳洲政府對峙,除了說明社交媒體力量巨大,亦可視為互聯網市場遊戲規則改變的訊號。互聯網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六十年代,當時還只是一個由學術界和非政府組織打造出來的小圈子,只為方便自己人溝通。首個突破是Netscape免費瀏覽器的出現,到1995年互聯網革命正式展開,電子郵件及社交網絡等工具免費使用,改變人們多年來的通訊和閱讀習慣。傳統媒體努力學習使用這個新媒介之餘,「新人」亦紛紛上場,例如以個人為基礎的博客及Vlog、一眾收入豐厚的KOL及YouTuber,以至一眾迷你報章及網媒。
電子商務興起是另一個里程碑,貝索斯(Jeff Bezos)創立亞馬遜,賣電子書到各種產品;馬斯克(Elon Musk)創立Paypal,解決了支付問題,配合Portals(入門網站)的功能,構成了整個生態圈的架構。到Google出現,加上雲端技術、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把人們的生活再向網上推進一大步。
然而,人們享受了互聯網「免費服務」多年後,開始明白「免費才是最貴」的道理。澳洲與Facebook的角力,便是源於一眾科企毋須成本便分享新聞資料內容,以增加流量及吸引用戶,更成為最大廣告收入者;新聞內容供應者反而收入勁減,甚至被迫倒閉收場。因此,一眾科網巨企在使用新聞內容時,有責任與義務付費。其實不只是社交平台,網上還有不少靠盜取文章來壓低成本,散布不盡不實內容以賺取流量的一眾「內容農場」。
自去年開始,我發現不少YouTuber和Influencers開始改變營運策略,紛紛轉為付費模式。就我個人而言,已停止分享來源不明的消息,近年更多了訂閱不同國家的報章電台,包括《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衞報》、《金融時報》、《海峽時報》、《日本經濟新聞》、卡塔爾半島電視台及中國的《環球時報》等。當然,付費內容不代表必定安全,但這些報章可以讓我對不同立場和角度有清晰的認知,亦能更深入了解問題。對於疫情大流行或者疫苗這些議題,我會直接查閱醫學期刊和相關資料,以求所得消息不會因任何原因遺漏或被曲解。
自從澳洲立法到加拿大跟隨,一起要求Google和Facebook向新聞媒體付費,政府與科企的私隱戰爭已掀起序幕,全球可能會重回「付費」年代。作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互聯網塑造我們的新生活,人們亦需要不斷評估和學習改變,方能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數碼時代真正生存。
更多黃岳永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