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卡災」看幣圈生態前景 (高天佑)
話說加密貨幣一大特色是「去中心化」,不像傳統金融業由央行及銀行管理「賬簿」,幣圈的「賬簿」無影無形,卻又無處不在;但為防止有人篡改或操控交易,須有一套認證機制。至今為止的第一代加密貨幣,包括Bitcoin、以太幣、狗狗幣等,皆採取「工作量認證」(Proof of Work,簡稱PoW,俗稱「挖礦」),任何交易進行時,都會被系統自動分配到全世界無數「礦機」中運算一番,確保沒可能造假。與此同時,系統會根據每部礦機運算力,回饋微量加密貨幣,作為它們參與驗證的誘因。
根據「比特幣之父」中本聰的論文,他原本預計大家使用普通電腦進行運算,最重要是參與者夠多,速度快慢並非關鍵(Bitcoin誕生於2009年,當時電腦速度跟現在不可同日而語)。然而,隨着幣價上漲,開始有人發現,他們若強化電腦效能,提高運算力,便可挖到更多加密貨幣,屬巨大投資機會。
舉例說,投資者付出兩萬港元買入最先進電腦用來「挖礦」,每月可挖到價值7000港元比特幣,扣除2000港元電費後,意味4個月「回本」,之後就是「淨賺」。利潤如此豐厚,投資者當然樂於「加注」,礦機由一部變十部再變百倍,很快變成一個「礦場」,甚至上市集資擴充「機隊」(在Nasdaq掛牌的第九城市、在加拿大上市的DMG Blockchain正是「礦場股」)。
有趣的是,PoW機制倚重浮點算式,相對於電腦中央處理器(CPU),顯示卡上的圖像處理器(GPU)更適合「挖礦」。因此,原本讓遊戲玩家「打機」(獲取更佳畫質及流暢速度)的顯示卡突然備受追捧,致使市面「一卡難求」,炒價暴漲,亦間接造就GPU研發商Nvidia股價飆升數十倍(現市值逾5000億美元)。Game迷們淪為受害者,除非願意付出一倍以上炒價,否則極難買到最新款顯示卡用來打機。
可是當「礦機軍備競賽」愈演愈烈,PoW機制弊端開始浮現,包括耗用大量電力能源,高端GPU用來「挖礦」也屬一種資源浪費。接着幣圈社區逐漸形成共識──應推動認證機制由PoW轉為PoS。簡單來說,在PoS機制下,系統會按幣齡(Coin Days)為單位,從已出土加密貨幣中隨機選取若干Coin Days,為新交易進行驗證,達致PoW同等防造假效果,卻完全省略「挖礦」運算步驟,堪稱更節能的第二代認證模式。
同時,為吸引持幣者維持手上貨幣「在線」以參與認證,系統也會按Coin Days為標準,向獲選取貨幣單位的持有者提供微量回饋。換言之,持幣者手上幣量愈多、幣齡愈長(例如持有100個以太幣100日,等於一萬個Coin Days),其獲回饋的機會也愈高,收入亦愈豐厚。
富者躺平割韭菜 趕走新玩家
第一款轉行PoS的主流幣種正是以太幣,將於6月份升級為ETH 2.0,屆時所有礦機和顯示卡頓失用武之地。雖說Bitcoin、狗狗幣等仍繼續沿用「挖礦」,但以太幣屬第二大幣種,對礦機及顯示卡需求影響巨大。再者,在大勢所趨下,其他幣種轉型PoS可能只是時間問題。近日,顯示卡市價暴跌逾30%,二手市場湧現大量「蟹貨」,Game迷們則可趁機「執平貨」買卡打機。
儘管PoS機制比PoW節能環保,本身其實存在爭議,皆因按照Coin Days分配回報,或將造成「富者愈富」的貧富懸殊局面,任何人只要資本夠多,便能「躺平」獲取愈來愈多回報及話事權。雖說PoW「挖礦」本質上也是資本密集金錢遊戲(高階礦機或顯示卡作價3000美元以上),但或多或少講求一點腦筋、策略及風險計算,例如花心思研究催谷算力、節省電力,以及考慮投資時機和回報率。
相比之下,PoS分配機制簡單直接,基本上「持幣愈多,回報愈大」,箇中變數甚少,有點像傳統上存錢進銀行收息,又如電視劇《創世紀》許文彪金句「愈有錢就愈有得玩」。這可能損害新玩家入場意欲,令他們覺得自己「由零開始」,即使再努力和聰明,也沒可能跑贏老牌大戶,倒不如改玩另一些「同一起跑線」的遊戲。當一款幣種缺乏「新韭菜」入場接貨,大戶手上資產恐怕不再值錢。
總的而言,Bitcoin誕生至今不過13年,加密貨幣生態圈尚處於早期初階,PoS相信也不會是「終極模式」。幣圈「去中心化」勝在可以採納不同意見,作出各種嘗試並且汰弱留強、迭代演進。今次以太幣轉制引發「卡災」,反映幣圈玩法變化快速,投資者根據現行模式作出巨大押注時須衡量風險,否則隨時一殼眼淚。
(編者按:高天佑最新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更多高天佑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