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細胞成功培育人造鼠胎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在未使用受精卵的情況下,成功於子宮外以小鼠幹細胞,培育出擁有跳動心臟及其他早期器官的合成小鼠胚胎模型。研究料可為未來培育人類移植器官鋪路,成果刊於學術期刊《細胞》(Cell)。
鋪路發展器官移植
一般來說,研究胚胎發育過程,均須把精子和卵子結合。是次研究人員利用細胞再編程(Cellular Reprogramming)技術,把小鼠幹細胞重新編程至最早期形態,然後配以電子控制裝置,於子宮外培育成長。

小鼠胚胎培育至第八天,已長出跳動心臟、血管、大腦、神經線、腸道等早期器官組織。(網上圖片)
實驗期間,研究人員把小鼠幹細胞培育為胎盤及卵黃囊,再放置於人造子宮混合,其間須密切監察內部氣壓和氧氣交換狀態,並透過搖晃玻璃器皿,模擬自然養份流動,促使幹細胞發展為胚胎結構。
研究發現,人造小鼠胚胎模型一般可存活逾8天,為小鼠原有20天妊娠期近一半。團隊宣稱,胚胎模型已形成所有早期器官祖細胞(Early Organ Progenitor),包括跳動的心臟、腸道、血管、神經線及大腦等器官雛形。

由幹細胞發展而成的小鼠胚胎,放在玻璃器皿的營養液中成長,並正常發育到第8.5天。(網上圖片)
合成小鼠胚胎的內部結構形狀,以及基因表現模式,均與天然小鼠胚胎有95%相似,亦有跡象顯示其器官可正常運作。惟團隊同時承認,是次實驗準備約一萬組小鼠幹細胞,僅有0.5%、即50組成功培育為早期胚胎模型。
研究團隊預計,相關技術有助減少活體動物的測試需求,未來或可用於培育供人類移植的器官,惟人造胚胎或惹來道德爭議。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