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AI透視美總統選情 樣本數量超民調 關鍵在掃清雜訊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美國總統大選進入最後倒數,在本周二(3日)投票日決勝,本港處於中美角力風眼,令今屆大選格外受港人關注。過去每屆美國大選,傳媒或大學研究機構均會透過民意調查,預測哪位候選人較有可能入主白宮。近年人工智能(AI)技術普及,有科企從網上蒐集大數據,冀以科學、客觀方法分析選情。
回顧4年前的美國大選,民調顯示民主黨的希拉莉(Hillary Clinton)將會勝出。然而,由印度科企Genic.ai研發的人工智能系統MogIA力排眾議,預測共和黨的特朗普才是王者。結果希拉莉大熱倒灶,令全球一地眼鏡碎,也讓MogIA一夜成名。
MogIA未回應今屆預測
MogIA早於2004年起便預測美國大選結果,據報準確度達100%。本報記者曾透過電郵向Genic.ai創辦人Sanjiv Rai查詢今次大選預測結果,惟對方並無正面回應,僅稱MogIA只是公司的附帶項目。
本地大數據分析公司Beehive Strategy創辦人郭嘉俊指出,民調與選戰結果出現差異時有發生,皆因民意調查往往並非實名制,受訪民眾可按不同考慮,選擇如實回答或不講真話。民調機構亦無法考證民眾的回覆到底是真心說話抑或刻意撒謊誤導民調結果。
如今世界已步入大數據年代,本身是Digital Analytics Association國際認可網絡分析師的郭嘉俊認為,相比起傳統民調,大數據分析的樣本數(Sample Size)較多,加上被受訪民眾刻意誤導的風險較低,分析的準確度理應較高。
「不少公司都想以大數據預測選情,藉以展示公司的分析能力,其實各種分析都有漏洞。」郭嘉俊坦言,自己過往通常是在區議會、立法會選舉過後才會透過大數據分析,檢視民主、建制兩大陣營的競選策略、選民投票取態等,務求檢討日後選舉的投票策略,「選前預測或外國選舉就比較少做,因為做選前預測,蒐集得來的數據有很多Noise(雜訊),例如一些專為左右選舉而開設的社交賬戶。」
熱門搜尋不代表支持者
今次美國大選格外受港人關注,難怪香港亦有科企依照網民在谷歌(Google)搜尋器的搜索關鍵詞,推算今屆大選結果。所謂「口裏說不,身體卻很誠實」,以網民搜尋紀錄分析選情本身並無不可,「你搜尋什麼,某程度上反映了你的潛意識,但要注意的是,網民搜尋某個候選人不代表他就一定會去投票給那個人。熱門搜尋更多是反映人們普遍對什麼東西感興趣。」
郭嘉俊舉例,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不時被指說話不清楚,甚至曾把對手共和黨的特朗普誤稱為前總統喬治布殊;上月拜登次子亨特(Hunter Biden)爆出「電郵門」事件,被指與中國、烏克蘭關係密切,更流出其性愛影片,網民紛紛搜尋相關消息及片段,「多人搜尋拜登,不代表拜登的支持度會提高。」
社交網資料難反映輿情
全美50州當中,很多均容許選民提早投票。據立場親共和黨的霍士新聞(Fox News)報道,自從10月25日亨特流出性愛影片後,「Can I Change My Vote?」在谷歌的搜索量急升近5倍,至於尋求連任的特朗普亦在個人Twitter發文,聲言選民是希望改投他一票。
值得留意的是,相關搜索不少來自賓夕法尼亞、 佛羅里達、明尼蘇達和亞利桑那這些搖擺州份,惟今屆總統大選9個搖擺州份中,既設有提早投票選項,又允許選民更改投票的,就只有明尼蘇達州,這個州去屆被希拉莉成功拿下。
郭嘉俊提到,分析機構通常因應網民在社交媒體,針對選舉以至候選人的發言加以分析,從而推測候選人的支持度。他強調分析關鍵在於數據來源是否廣泛、分析模式是否全面,有很多細節需要注意。例如需要長時間追蹤網民動態,既要揪出專為選舉造勢的新賬戶,同時避免把單一網民的多個社交賬戶,視之為多名不同網民。
他亦提醒,不同年齡層的人士慣用的社交平台各有不同,相關分析要涵蓋多個平台。此外,並非人人都會在社交平台分享政見,「假如你身邊朋友大多支持A候選人,但你支持的卻是B,你可能選擇當沉默的一群,或口頭附和朋友的立場,避免引起衝突。」況且,很多人會隱藏敏感的帖文,甚至把個人社交賬戶設為「不公開」,從Twitter及Facebook蒐集的公開數據未必足以反映真實輿情。
採訪、撰文:陳子健
延伸閱讀:
fb提升私隱設定 更難蒐數據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機械人時代來臨|輝達與特斯拉引領人形機械人革命 香港如何融入全球競爭?
在國際市場中,科技巨頭輝達(Nvidia)和特斯拉(Tesla)分別以其通用人工智能驅動的高性能技術與高度實用化的工業機械人,為全球機械人工業樹立了標杆。在人型機械人的未來,香港如何發揮自身優勢融入這場全球變革,EJ Tech 和你探討這個趨勢吧。
- Posted November 27, 2024
- 0
-
晶片大戰|南韓明年推780億低息貸款支持晶片產業
南韓財政部公布,當局計劃明年推出14萬億韓圜(約780億港元)的低息貸款,以支持其晶片產業。
- Posted November 27, 2024
- 0
-
決策者慎防勝利沖昏頭腦(車品覺)
「熱手效應」(Hot-hand Effect)來自1985年美國心理學家吉洛維奇(Thomas Gilovich)的研究,他們分析了美國職業籃球聯賽(NBA)球員連續成功投籃的數據,所謂「熱手」更多是觀察者一種認知偏見的現象。
- Posted November 27, 2024
- 0
-
房地產科技|MTR Lab加盟城越拓地產科技
中國專注房地產科技(PropTech)創新的企業聯盟城越UrbanLab昨天宣布,港鐵(00066)全資子公司MTR Lab正式加盟為新成員,雙方將攜手在綠色創新、智慧城市等深度合作。
- Posted November 27, 2024
- 0
-
念力操控|Neuralink新試驗 念力控制機械臂
億萬富豪馬斯克旗下神經科技公司Neuralink,周二獲准啟動新可行性研究,透過N1植入物及腦機介面,讓志願者以念力控制機械臂。Neuralink發文形容,此舉不僅恢復數碼自由,亦是恢復人身自由重要第一步。
- Posted November 27, 2024
- 0
-
AI工具|美八成年輕領袖 上班採用AI工具
任何流行的辦公室技術往往吸引年輕人搶先使用。生產力應用程式Google Workspace委託哈里斯民意調查機構,訪問美國1005名年齡介乎22至39歲、主要為領導層的全職工作者,以探討其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使用情況。
- Posted November 27, 2024
- 0
-
AI耶穌|瑞士教堂辦告解 已跟千人互動
位於瑞士琉森的彼得禮拜堂(Peter's Chapel),今年8月起破天荒在告解室引進實驗性質的藝術裝置Deus in Machina,並於今天(27日)分享專案成果。這位「人工智能(AI)耶穌」以桌面電腦運算,在熒幕呈現數碼臉孔。
- Posted November 27, 2024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