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程式數據助小店 (Deliveroo羅家聰)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StartupBeat創科鬥室」

外賣平台的好處是,讓人隨時隨地,即使足不出戶,亦能享用心儀餐廳的食物。(Deliveroo網上圖片)
每逢天氣欠佳,外賣服務便會應接不暇,不同平台藉夥拍各式食肆,直送自取任君選擇,令市場百花齊放。《信報》StartupBeat請來外賣服務公司Deliveroo香港總經理羅家聰(Brian), 分享如何以用戶數據,助地區小店殺出重圍。另外,羅家聰亦會披露近期攻台大計,以當地團隊的智慧,快速捕捉餐飲商機。
主持:尹思哲 《信報》科技編輯
嘉賓:羅家聰 Deliveroo香港總經理
尹:近年有不少外賣平台湧現,可否講解一下市場近況?
羅:我們香港區公司於2015年成立,當時坊間較少有科技平台與餐廳結成合作夥伴,為商戶與客人構建橋樑,並提供食物運送服務。由於只有寥寥數家公司在網上推出外賣服務,餐廳難以預測成效,未必願意合作。
然而,短短3年間,外賣平台持續增加,開始形成競爭,餐廳策略隨之改變,逐漸接受網上外賣服務。對消費者而言,外賣選擇更豐富,文化因此培養出來。隨着業界共同推廣,網上外賣服務逐漸普及,認受性大增。
Deliveroo的調查發現,本港外賣市場過去3年平均每年錄得一至兩倍增長,成績算是相當理想。過去外賣食客只有10萬至20萬人,如今已有超過100萬人曾使用各大外賣App(手機應用程式)。
自取平台質素欠保證
尹:坊間最近湧現新式外賣自取平台,Deliveroo的服務跟對方有何不同?
羅:我們公司於本港發展之初,用戶以傳統外賣客居多,他們轉用Deliveroo外賣平台,除了想獲得較佳服務,亦重視多元化的選擇。得知坊間有些外賣服務,要求食客於特定時間及地點排隊自取,食物運送及存儲較難有保證。我們不希望為食客帶來風險,因此專注點對點外賣服務,並額外投放資源於食品安全及質素上,務求用戶在平台下單後,只須等待10至15分鐘就可收到食物,致力維持賣相及溫度。
尹:外賣與堂食之間,兩者價位有何差別?消費者有什麼反應?
羅:根據我們的調查數據,約有90%至95%的餐廳會把外賣與堂食的定價設為同一水平。港人普遍對餐廳收費敏感,若發現外賣平台的售價高於市價,他們寧願節省運費,轉向堂食。外賣平台的好處是,讓人隨時隨地,即使足不出戶,亦能享用心儀餐廳的食物。此舉填補堂食的不足,協助餐廳接觸更多潛在客戶。

羅家聰(右一)表示,Deliveroo本地成績不錯,但進軍台灣未敢鬆懈;旁為尹思哲。
夥伴餐廳銷售增長勁
尹:營運至今,旗下餐廳合作夥伴生意增長如何?
羅:以我所知,現時本港持牌食肆約有2.4萬間,Deliveroo的合作夥伴約有3000間。回想最初,曾有餐廳擔心我們的外賣服務或會影響其堂食生意。惟對方加盟後,其銷售額錄得額外增長,部分更多達一至兩成。
對連鎖餐飲集團而言,特別是鄰近商業區的分店,其生意額集中於午飯時段,惟晚市銷情較為遜色。我們作為外賣公司,協助他們把食物送往1至2公里外的住宅區,以提高其總銷售額。一些規模較小甚至一人經營的本土小店,我們會向他們分享平台的數據。舉例說,根據全港不同區域、時段,客人用膳有何偏好,再從定價、菜單安排、食品拍攝、包裝等給予相應建議。此外,我們會定期在平台推廣新店,讓旗下的餐廳合作夥伴享受更大利潤。
尹:得知Deliveroo將進駐台灣,可否透露計劃?
羅:有些規模較大的初創會一次過投放大量資源,拓展多個海外市場。我們反而先專注同一市場,並承諾投資至成功為止。這是重要的公司理念,給予當地員工及合作夥伴信心,確保不會只顧發展而分散資源。
發展新市場團隊方面,我們主力聘請當地員工,而非派港人管理當地運作。以台灣為例,台灣人對本土文化最了解不過,若賦予相應的管理權力,讓團隊作即時決策,執行速度亦更有效率。談到進軍台灣的挑戰,我們較遲進入市場,對用戶未有充分了解,必須在當地浸淫一段時間,並通過市場調查、合作夥伴的聯繫,才能為營運作最佳抉擇。
跨國網絡效應靠執行
尹:飲食業在不同市場發展是否都由零開始,有沒有「跨國網絡效應」(Global Network Effect)?
羅:雖說部分共享經濟初創不時強調「跨國網絡效應」,認為產品在某地區取得成功,可以帶旺鄰近地區的經營。可是我認為,即使Deliveroo本地成績不錯,擁有相當的支持者,亦不可鬆懈。假設我們的長期客戶,在港習慣只等25分鐘內;置身台灣卻要苦等40分鐘,如斯體驗將無法受惠「跨國網絡效應」。用戶深入認識品牌實屬好事,惟我們必須有足夠執行力,才會得到客戶支持。

Deliveroo香港區公司於2015年成立,短短3年間外賣平台持續增加,開始形成競爭。(Deliveroo網上圖片)
註:以上嘉賓訪問均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編者按:尹思哲最新著作《初創起義》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衞星大戰|Apple和SpaceX掀衞星服務爭奪戰
Apple 和馬斯克(Elon Musk)旗下的SpaceX,據報正在爭奪供應有限的手機頻譜使用權。消息指,Apple在外太空投資激怒了馬斯克,而SpaceX已敦促監管機構叫停一項由Apple出資的衞星擴張項目。
- Posted March 31, 2025
- 0
-
針對不同行業監管AI發展(方保僑)
隨着人工智能(AI)技術普及,潛在風險和挑戰也日益顯現。如何在促進創新的同時,確保AI技術安全、透明和公平使用,已成為香港特區政府乃至整個社會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 Posted March 31, 2025
- 0
-
AI預測|蓋茨:兩工作十年內較受AI衝擊
微軟(Microsoft)共同創辦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早前接受電視節目訪問時,預測人工智能(AI)將於未來10年取代人類在醫療、教育等大多數專業領域的角色。
- Posted March 31, 2025
- 0
-
陳仲文|AI武器化 衍生新興網絡威脅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數碼轉型部總經理、香港網絡安全事故協調中心(HKCERT)發言人陳仲文指出,本地企業現時面對五大網安風險,從大型語言模型(LLM)外洩風險、AI助長的詐騙攻擊,以至關鍵基礎設施的安全隱憂等,企業須正視新興威脅,強化防禦策略。
- Posted March 31, 2025
- 0
-
楊紅霞|籲港府支援基建 配合人才優勢
港理工大學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副院長(環球事務)楊紅霞直言,本港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浪潮中尚未取得較大突破,乃不爭事實,但只要充分把握人才優勢,善用周邊地區資源,相信仍有不少發展機會。
- Posted March 31, 2025
- 0
-
直接偏好優化(DPO)
直接偏好優化是一種用於訓練機器學習模型的新興方法,直接利用人類的偏好數據來優化模型。
- Posted March 31, 2025
- 0
-
獎勵模型(Reward Model)
獎勵模型是一種在機器學習領域使用的概念,特別是在強化學習及某些生成式模型的訓練中。
- Posted March 31,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