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 CEO--成本重要,機會成本更重要

(Photo via donnagrayson, CC License)
在「創業 CEO」系列,我們探討創業者如何教會自己,成為偉大的 CEO,因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往往都是由這樣的人在領導。
所有的問題都是機會偽裝的,所有的機會也都是問題偽裝的
很多人以為創業路上往往是寒窗無人問,但事實是多數創業 CEO,反而是處在機會的供給遠大過需求狀態。
自己常常看到市場各式各樣的缺口不說,天使、企業、創投主動聯絡想投資的也不少,各種上下游企業、想轉型的傳產同業也會伸手要跟合作,就連官方、半官方組織也會時不時有千奇百怪的案子要你參一腳。
有趣的是,機會成本的觀念我們都學過,但選擇這些可能性時,我經常看到創業者忘了它的存在。更糟糕的是,許多新手創業 CEO,反而會陷入以下兩個迷思之中:
絕對成本導向
越是勤儉出身的創業 CEO,在選擇機會時,越容易只考慮到絕對成本 ─ 因為這個案子我幾乎不用花到費用,所以可以試試。因為工作都是別人團隊在做,所以是個不錯的案子。因為我的工程團隊最近比較閒,不如讓他們試試這個 Idea。
如果你理性思考,這些邏輯當然一定是以偏概全的。更有甚者,低成本絕大多數時候代表的是低風險、低回報、低可防禦性。因此,當你永遠都用絕對成本在思考,堆疊出來的結果,很難是一個偉大商業模式。
貪得無厭
跟完全成本導向 CEO 相反的,是完全貪心的 CEO。他們幾乎每個機會都不想放過,完全沒有考慮報酬潛力、組織的能力與人員的配置。資源過度分散的結果,就是每個案子都高高舉起,胡亂放下,根本沒有人收尾。久而久之,不僅同仁們沒有成就感,人事動搖、財務困難,甚至連公司最重要的商譽,也往往在過程中一敗塗地。
機會成本才是重點
因此,面對機會,CEO 既不能貪心,也不能小器。重點是考慮到組織的機會成本,慎選其中少數在可負擔風險之下,有最大報酬潛力的方案。
此外,關於機會的選擇,還有以下幾個思考點提供各位:
多工的迷思
人腦雖然先天上可以多工,但它要真正發揮最大生產力,其實是在專注的時候。因此,團隊中每個人盡量專心在一件事情上面,是團隊整體發揮最大效率的簡單法則。換句話說,假設基層團隊專注在執行細節,而中階幹部專注在專案管理,則如果你有 5 個中階幹部,那麼最多能夠同時進行的內外部專案,就應該以 5 個為基本上限。
Too good to be true
當一個機會看起來風險超低、潛在報酬卻超高,往往就是我大腦中警示燈開始瘋狂閃爍的時候。天下或許有白吃的午餐,但絕對輪不到我們。當事情聽起來超現實的美好,往往只能超現實世界實現。
莫忘初衷
另一方面,有些時候,你會碰到投報率相當不錯的機會,但它與你創業的目標、策略,相關性其低無比。你可以說服自已這是暫時繞道,也可以堅持未來有機會彎道超車。但最終,我勸你還是要認真的問你自己,往那個方向走去,真的是帶你去理想國度,最快的途徑嗎?
蘇格蘭威士忌
所有機會裡面,我最喜歡像釀蘇格蘭威士忌一樣,需要 8 年、12 年,甚至 18 年醞釀積累,才能變成極大價值的工作。這些機會往往其他條件都相當優異,只是需要的時間長度把人們都嚇跑了。因此,好吃的午餐就留給有耐心的人享用。
20% 時間
最後,雖然今天的文章提醒各位 CEO 要考慮機會成本,慎選少數案子重壓其上。但實務上,100% 的時間這麼做,或許也有邊際效益遞減,甚至為負的可能。因此,如果你真要給機會一個機會,我的建議是抓 20% 的時間,放在聽起來很有趣,但不知道會產生什麼結果案子上面。有些時候,這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學習與驚喜。只要小心別落入貪得無厭的領域,就是。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AI大戰|據報阿里通義千問成日本AI開發基礎
在日經新聞評測的AI模型綜合排名中,通義千問Qwen2.5-Max排名第六,超越DeepSeek-V3和OpenAI o3-mini等大模型。據悉,日本大量新興企業正基於千問開發企業大模型。
- Posted May 12, 2025
- 0
-
AI大戰|Microsoft與OpenAI傳重談合夥協議
《金融時報》引述消息人士稱,人工智能(AI)模型ChatGPT開發商OpenAI與微軟正進行談判,以重訂彼此合夥協議,確定OpenAI可在未來有一天可以上市及微軟可取得最先進AI模型。
- Posted May 12, 2025
- 0
-
AI晶片全球博弈影響深遠(方保僑)
輝達(Nvidia)2024年在中國市場的營業收入達到171.1億美元(約1335億港元),佔其全球總收入13%。如此龐大的市場份額,以致輝達無法輕言放棄。
- Posted May 12, 2025
- 0
-
OpenAI|「深研」設GitHub連接器
為了令聊天機械人更實用,近期多間人工智能(AI)公司正在研究建立與外部平台及服務的連結。以ChatGPT開發商OpenAI為例,近日推出首個專為「深度研究」(Deep Research)設計的「連接器」(Connector)。
- Posted May 12, 2025
- 0
-
微軟|Copilot助建專屬智能代理
AI技術迅速普及,企業需要重新思考員工與AI的協作關係,當中AI代理扮演關鍵角色。微軟香港及澳門區總經理陳珊珊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當下企業已邁進代理AI時代。
- Posted May 12, 2025
- 0
-
本地創科動態|科大成立馮諾依曼研究院
香港科技大學早前正式成立馮諾依曼研究院(VNI),名稱取自人稱電腦之父的John von Neumann(本報譯馮諾伊曼),致力推動具身智能、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及先進超級運算等前沿技術。
- Posted May 12, 2025
- 0
-
德勤|內地AI產品出海 宜先在港測試
領導德勤本地AI研究團隊的馬培煒,在談到發展AI時香港的角色時指出,除了傳統的稅務、集資優勢,香港本地文化、法律由於跟西方較接近,有望在內地AI產品出海之前,充當介面及系統設計的測試基地。
- Posted May 12,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