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斗室模組化建機電系統 安樂首引進MEP技術 提升施工效率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莫永康(左)指出,以MEP技術組裝主要機電設施,取代現場建造的傳統方法;旁為鄭偉能。(黃潤根攝)
斥資8億元興建、坐落在香港科學園附近的「創新斗室」將於今年底落成,是本地首批採用「組裝合成」(MiC)建築法的項目。獲得創新斗室綜合機電及機械服務安裝合約的本地承建商安樂工程(ATAL)首度引入機電系統模組化(MEP)技術,為MiC預先準備機電系統,可提升施工效率及質量,長遠有望降低成本。
項目料今年11月落成
安樂工程向本報透露,創新斗室的工程至今已完成近七成,預計11月落成,明年第一季開幕。除了主骨幹部分以石屎建造,餘下所有部分均採用MiC建築法,即預先在廠房完成組件預製,再於工地裝嵌。安樂工程創新斗室機電項目總監莫永康稱,創新斗室為前瞻性項目,集團特別採用MEP技術安裝主要機電,取代現場建造的傳統方法。

MEP技術把大部分工序在廠房完成,再運到工地現場即時安裝。(受訪者提供圖片)
MEP技術於2017年逐漸在歐美普及,屬於預製組件技術的加強版本,如2018年英國曼徹斯特機場的改建項目便採用了相關技術。安樂工程去年初正式引入MEP技術,創新斗室是該集團首個相關項目。
安樂工程首席屋宇裝備工程總監鄭偉能提到,創新斗室設於主骨幹的機房,包括水泵、水喉及加壓缸等,都是以MEP來組裝。理論上,只要樓宇結構及吊運等符合要求,即使舊樓都能採用MEP技術。
準確計算材料及人手
安樂工程利用建築訊息模擬(BIM)把機電系統及設施分拆成不同組件,並繪製模組化3D設計圖;完成組件及運送條件分析後,再安排工人在工地以外的模組化廠房生產預製組件。組件製成後先在廠房檢測,確保品質達標且合乎法定要求後,再運送到工地現場組裝。
莫永康解釋,MEP技術把大部分工序安排在廠房預先完成,藉此減少耗損;加上廠房工作環境更佳,工人毋須日曬雨淋,可改善施工質量及確保安全。此外,以BIM技術配合MEP,能更準確計算施工材料,減少建築物料浪費,降低對附近環境的影響。

MEP則可在建築物施工期間同步進行,提前完成部分機電系統的組裝。(受訪者提供圖片)
鄭偉能補充,機電工程往往是整個建築項目的最後階段,MEP則可在建築物施工期間同步進行,提前完成部分機電系統的組裝,減少工人閒置,有效管理施工時間。而且,廠房能以流水作業式運作,生產力精準至「工時」計算,而非傳統的「工日」。集團在港設有合作工廠負責MEP組裝,有助工人熟習MEP模式,亦方便客戶檢收預製組件,減省從內地送往香港的物流成本及運輸限制。該集團現約有5個商業建築項目,會採用MEP進行部分機電系統組裝。
漸改變傳統工程生態
無論是MiC或是MEP,在港仍屬起步階段,鄭偉能認為,改變傳統工程生態需要時間,但隨着工人老化,工程質量及工地安全等要求愈來愈高,始終要採用MEP等新建築科技解決問題。參考內地及外國例子,一旦技術成熟,長遠有效節省時間及成本,只要不超出工程預算,MEP技術絕對值得投資。

安樂工程首度引入機電系統模組化(MEP)技術,為MiC預先準備機電系統,長遠有望降低成本。(受訪者提供圖片)

創新斗室工程完成近七成,料年底11月落成,明年第一季開幕。(受訪者提供圖片)
延伸閱讀:
創新斗室提供500宿位 面積248平方呎起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AI 與機械人的前沿發展(吳壽冠)
近期的發展焦點,則是代理型人工智慧(Agentic AI),讓 AI 不僅能執行預設任務,還能作出推理,動態調整策略、整合多模態數據,並與環境互動。至於下一個發展重點,很多業內人仕皆認為是實體人工智慧(Physical AI),把人工智能加入一個「身軀」(Embodiment),融入我們生活及工作各個環節,進一步改變人類生活與產業運作模式。
- Posted April 22, 2025
- 0
-
AI時代的斜槓與韌性(黃岳永)
還記得筆者早前與大家分享所開發的人工智能(AI)聊天程式「Professor E」嗎?這位具有深厚創業經驗的Professor E,能夠與學生進行自然語言互動,了解他們的學習進度、興趣愛好和情緒狀態,並根據個人情況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建議和情緒輔導。
- Posted April 22, 2025
- 0
-
未來預言|蘇萊曼預言 智能將成新貨幣
微軟人工智能行政總裁蘇萊曼(Mustafa Suleyman)近日接受新聞工作者泰帕克(Jules Terpak)的YouTube頻道訪問時表示,在人工智能(AI)年代,生活成本大幅降低,日後或只需更少收入,便能維持生計。
- Posted April 22, 2025
- 0
-
AI電影節|美著名編劇揚威
由香港科技大學早前舉辦首屆「AI電影節」,活動吸引業界重量級嘉賓參與,包括著名出品人向華強與演員向佐等。
- Posted April 22, 2025
- 0
-
應科院|25年轉移1500項技術
截至去年底,應科院已向業界轉移逾1500項技術,取得1100餘項國際專利,並在取得最多美國專利的頂尖研究和政府機構中排名第42位。
- Posted April 22, 2025
- 0
-
應科院|港人樓稠密 利低空經濟測試
應科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接受本報專訪時稱,香港是地形複雜、高樓密集、人口稠密的城市,正好為「低空經濟」提供獨特的測試場景,預期無人駕駛自動穿梭小巴將於2025年內,在香港開放道路上運行及測試。
- Posted April 22, 2025
- 0
-
Workday|資料已脫敏 成訓練寶庫
國際雲端企業管理軟件公司Workday成立於2005年,利用20年來從客戶累積的大量數據,Workday獲得了分析企業資訊、訓練AI模型的良好基礎。
- Posted April 22,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