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強聚焦科技 力保底線6.5%(丁望)
李克強總理正主持國務院編制十三五(2016-2020)規劃的具體指標,5年內GDP年均增長率的底線,已確定為6.5%。今年首三季的GDP首次破七,為6.9%, 全年增長率預料靠近7%。
面對經濟下行的「嚴峻形勢」,李氏頻頻召開會議,商討促成「新增長點」。日前召開的「國家科技教育領導小組」(組長李克強、副組長劉延東,成員包括科技部長萬鋼等),部署「十三五」期間科技教育的發展,謀求以科技創新帶動經濟增長。
配合「聚焦科技」的部署,國務院辦公廳發出第87號文件〈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改革完善博士後制度的意見〉(俗稱「博士後20條」),部署改善取得博士學位者的「博士後研究」體制,以便推動「培養高層次創新青年人才」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國務院則下發李克強簽發的「國發﹝2015﹞67號」文件,題為〈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通知〉。
在科教小組會議上,李氏提到加強科技、教育的發展,提升國民素質、提高社會經濟的發展效益, 以達「十三五」的雙中高。
所謂雙中高,是指GDP年均增長率下降至7%左右的中高速,產品達到中高端的檔次。實現雙中高的動力,不再是「人口紅利」(廉價勞力),必須增加科技投入,並以科技創新帶動產品從低端往中高端上升。目前的製造業產品、出口的工農業產品,絕大多數質量檔次低、附加值低。
在朱鎔基、溫家寶先後主持內閣期間(1998-2003及2003-2013),教育有較快發展,科技應用於產業的程度也提升。截至2014年底的官方數據是:全部大專學校超過2500所,其中本科大學和學院1200所,其餘為高等職業學院、學校,在校學生超過3500萬。
中共十八大後,宣傳部門的「主旋律」之一,是以「總量」去宣傳「中國崛起」。宣傳部門把大專學生總數、教師總數(153萬)居全球第一,說成是「中國崛起的驕傲」。
「主旋律」迴避了人口總數,任何稱為「中國崛起標誌」的數字(總量),被13億人口平均就顯出與經濟發達、文明國家的差距仍很大。例如,經濟總量(GDP)多年來居全球第二,但2014年人均GDP只有7500美元,與香港(近40000美元)、台灣(超過22000美元)差距甚大。
科技、教育的國際差距也很大。內地的大學生總數雖為全球第一,但科技、教育界乃至全社會都缺乏獨立思考的生態,不易產生有創造力人才,這是產業結構長期停頓於勞力密集工業、產品質量低端的主因之一。十八大後,拍板者在政治層面走回老路,高舉毛旗幟的「亞文革」,強調共產主義和「無產階級專政」,持續批判憲政民主、普世價值,清查西方教材,科教界面對創新的障礙。
更多丁望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