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分析數據 (Apoidea鄭其森)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鄭其森認為初創要以最低成本試驗產品,了解是否符合用戶需要。(朱美俞攝)
本地金融科技(FinTech)初創Apoidea,致力把人工智能(AI)及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LP)技術用於分析海量文本數據,現跟十多間國際金融機構達成合作,更獲李澤楷旗下E capital領投。今次請來其聯合創辦人鄭其森,分享如何用科技改善人手工作流程。
主持:(朱)朱美俞 《信報》科技記者
嘉賓:(鄭)鄭其森 Apoidea聯合創辦人
朱: 新冠肺炎疫情在港爆發,對公司業務發展有否影響?
鄭: 作為金融科技初創,公司專注為金融機構、銀行、投資銀行、證券行及資產管理公司等提供自動化解決方案。以往客戶對在家工作(WFH)存疑;惟在疫情期間,銀行沒理由停止交易,因此容許員工在家處理買賣盤等交易工作。肺疫並未打擊公司運作,通過引入NLP技術,以AI協助客戶理解海量交易文本數據,有助提高其工作效率;在疫情期間,公司業務增長高達三倍之多。
此外,傳統金融機構合作講求信任,面對面洽談生意有助提高夥伴信心。惟疫情令不少海外地區封關,團隊無法飛往各地洽談生意;這令客戶思想更為開放,願意試用遙距會議方案。
期間公司透過社交平台Linkedin尋找新客戶,再藉遙距會議,成功跟德國、馬來西亞、印尼及中東新客戶達成合作關係;平均僅開四五個會議就獲取對方信任。

本地金融科技初創Apoidea,主要利用人工智能助金融機構分析解讀海量文本數據。(Apoidea圖片)
了解AI能力界限 不過度承諾
朱: 近年本港發展創科,不少同類型AI金融工具應運而生,公司有何競爭優勢?
鄭: 作為AI創業者兼產品經理,團隊最需要知道AI的技術邊界,即AI在現階段能做到和不能做到的事。坦白說,我們看到首批誕生的AI公司,失敗個案居多。最重要的問題是,不少公司過度承諾(over promise)AI產品效能,結果客戶發現跟預期有落差。
市面不少公司滿足於AI準確率高達95%,但5%錯誤倘拖累客戶須花4小時重整資料,那就是一個失敗的產品。Apoidea的準確度雖已達95%,但團隊會標記(highlight)AI不肯定的資料,交由人手審視,讓客戶掌握更全面的分析。

除了本地員工外,Apoidea亦有來自美國、德國的數據科學博士加入。(Apoidea圖片)
朱: 公司成立不足兩年,就獲得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你們如何贏得投資者信任?
鄭: 團隊不少人出身金融業,有一定的投資者網絡。當然,規模較大的投資者相當精明,不單以人脈為首要考慮。除了須懂得建立AI模型,投資者也重視團隊能否把產品應用於行業實際場景,並獲得一定客戶支持。
此外,部分投資者作為金融機構,在探索合作的可能性時,會關注公司方案能否切合其業務拓展需要。
最低試驗成本 最佳商業效益
朱: 招攬科技人才方面,公司又有何策略?
鄭: 公司的數據科學主管,本身是我的大學同學。他會計師出身,中途轉行從事信貸分析,其後自修數據科學並改到銀行工作,之後再加盟公司。他具備非常難得的行業經驗,既熟悉金融,又懂數據科學,因此吸引了美國、德國的數據科學博士加入;另也有「獨角獸」(估值超過10億美元而未上市的初創)員工來投。

鄭其森認為,作為AI創業者兼產品經理,團隊最需要知道AI的技術邊界。(Apoidea圖片)
朱: 對於現今營商艱難的初創,你又有何建議?
鄭: 阿里巴巴(09988)創辦人馬雲有一句格言:「做生意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就很美好。」馬雲曾在2003年「沙士」(SARS)期間發表該言論,今天置身於肺疫爆發期,我亦以此鼓勵自己。
初創在疫情期間,固然需要開源。此外,創科界有一條金科玉律,就是以最低成本去試驗。不少人花費數十萬、數千萬元,去構建一個未切合用戶需要的產品,最終失敗收場,我們要盡量避免犯有關錯誤。
以Apoidea為例,公司最初跟不同金融機構的部門開了數百個會議,做充足的市場調查及準備,再以最小規模的產品原型說服客人;待確認合作關係後,才再建立實體產品。因此,初創必須思考,如何因應其商業假設和試驗,創造最低成本與最佳的商業效益,確保公司的生存條件。
註:以上嘉賓訪問均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自動駕駛時代|馬斯克料 Tesla 6月 推全自動駕駛載客服務
美國電動車企業Tesla行政總裁馬斯克(Elon Musk)表示,特斯拉預料最快可以在6月,推出毋須人類監督的「全自動駕駛系統」(FSD)車輛,在得克薩斯州奧斯汀(Austin)提供載客服務。
- Posted April 1, 2025
- 0
-
AI大戰|OpenAI融資3120億 創科企新高
AI聊天機械人ChatGPT開發商OpenAI在新一輪融資中籌集400億美元(約3120億港元),創下私營科技企業融資紀錄新高。資金將用於推進人工智能(AI)研究、擴大計算基礎設施和增強其人工智能工具。
- Posted April 1, 2025
- 0
-
Manus收費|加速國產AI商業化 智能代理每月304元起 定價被指進取
內地AI人工智能發展一日千里,外電報道,全球首款由中國團隊開發的通用型AI智能體Manus宣布開始收費,標誌着迅速邁向商業化。
- Posted April 1, 2025
- 0
-
吉卜力之亂 AI搶飯碗(高天佑)
近日整個世界都充滿濃濃的「吉卜力」(Ghibli)風格,事關自從OpenAI旗下ChatGPT-4o版本發布後,各地網民發現,該程式能在一分鐘之內把任何照片轉換成好似宮崎駿動畫的圖片,近乎毫無破綻。
- Posted April 1, 2025
- 0
-
AI搜尋「從一到多」演變(黃岳永)
回想2006年,《牛津英語詞典》和Webster's Dictionary正式把「Google」一詞納入新詞彙,代表「搜尋」的意思,這使得「Google it」(廣東話可譯為「上網搵啦!」)在過去20多年中主導了全球資訊搜尋的方式。
- Posted April 1, 2025
- 0
-
新凱來|中國光刻機躍進 挑戰龍頭ASML
深圳晶片設備商新凱來(SiCarrier)近日於上海中國國際半導體展(SEMICON China)高調亮相,聲稱已開發28納米製程、300毫米晶圓用光刻機,引發市場議論,荷蘭半導體設備生產商艾斯摩爾(ASML)的壟斷地位受挑戰。
- Posted April 1, 2025
- 0
-
沈祖堯|中大前校長:醫生不用AI會被取代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醫學院院長暨高級副校長、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沈祖堯,日前來港主講兩場講座,介紹人工智能(AI)和機械人時代的醫學未來及醫生角色,他並在總結時稱,不使用AI的醫生將會被取代。
- Posted April 1,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