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首屆創新日展出20科研成果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段崇智(右一)表示,希望中大把握與公私營機構合作帶來的機遇;右二為薛永恒。(陳施敏攝)
為推動校園創新生態圈的發展,香港中文大學昨舉辦首屆「中大創新日」,展示近年20個傑出研究成果;同時增設佔地5層的創博館(InnoPort),提供約一萬方呎共享工作空間,為中大師生及校友等免費提供創業指導服務,造就創科交流機會。
中大研究及知識轉移服務處副處長楊樹英表示,以往中大研轉處(ORKTS)針對技術轉移,而創博館更側重創業,冀鼓勵並支援師生,利用其創科研究開拓初創應用。中大每年平均新增7間科技初創、3間社企及18支學生項目團隊。他期望,創博館凝聚各個創業團隊、增加交流,以及與業界及社會互動。

中大創博館(InnoPort)佔地5層,提供約一萬方呎的共享工作空間。(CUHK InnoPort FB 專頁圖片)
雷達衞星測建築物沉降
中大校長段崇智指出,該校致力把研究、創新和企業,整合至完整的創新生態圈,同時希望把握與公私營機構合作帶來的機遇。創新日除了展示中大的創新創意,亦希望促進跨學科及跨部門合作,發揮更大的協同效應。創科局局長薛永恒致詞時稱,政府過去在創科發展投放數以億元計資助,期望可以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下,把香港建設成為國際創科中心。
中大創新日展出20個創新研究,其中由中大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所長關美寶帶領的團隊,研究以雷達衞星訊號,監測建築物安全,例如沉降以至建築周邊的滑坡風險等,可及早作出預警。她認為技術的優點是,毋須安裝額外傳感器,監測沉降準確度可達3毫米;目前已應用於港珠澳大橋人工島、香港國際機場,以及全長超過1600公里的川藏鐵路,同樣能夠全面覆蓋。

關美寶領導的團隊,研究以雷達衞星信號,監測建築物安全。(陳施敏攝)
磁導內窺鏡減手術創口
此外,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助理教授李崢改良內窺鏡的設計,研發出智能磁導內窺鏡。手術時,只須把直徑1厘米、長約4厘米的鏡頭放入病人體內,鏡頭即可藉磁力「貼」在病人胸腔壁;外部的智能機械臂能自動追蹤手術工具,並通過磁力控制鏡頭移動。
李崢表示,磁導內窺鏡避免佔用手術創口,有利單孔手術;惟鏡頭帶有磁力,裝有心臟起搏器的患者或不適用,而部分手術工具帶有磁力,使用時須與鏡頭保持3厘米距離。團隊已在豬隻肺部實驗,預計3年後正式投入應用;現階段主攻肺部手術,未來亦有意應用至腹腔手術。

李崢表示,磁導內窺鏡主攻肺部手術,已在豬隻肺部實驗,預計3年後投入應用。(陳施敏攝)

磁導內窺鏡鏡頭直徑約1厘米,放入病人體內即可藉磁力「貼」在病人胸腔壁。(陳施敏攝)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