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下流」社會 獨立網媒難上流 (劉璟)

By on April 8, 2017

 本文作者為劉璟,為香港大學SPACE中國商業學院講師,為《信報》撰寫專欄「EJ GLOBAL plus 環地視野」。

「下流」社會的特徵,就是中產階層的消失,社會結構漸成金字塔形。(路透社圖片)

「下流」社會的特徵,就是中產階層的消失,社會結構漸成金字塔形。(路透社圖片)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端傳媒剛剛傳出因投資人未能繼續注資而裁員八成的消息。

作為香港近兩年來難得的獨立網媒,端是眾多香港網媒中最有希望能夠贏得生存空間的一個。雖然在過去五六年香港先後出現852郵、主場新聞(已關閉)、立場新聞、獨立媒體、輔仁媒體、熱血時報等本土網媒,然而根據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立峯(Francis Lee)2014年的研究,這些本土網媒的讀者高度重疊,且多發揮社會動員的功能(這些本土網媒的讀者,比使用傳統媒體的市民較多參與遊行示威)。

從市場定位的角度來看,讀者群的重疊導致這些本土網媒間競爭激烈,生存空間狹小。

鬥即食搶眼球 惡性循環

標榜並以調查報道和數據新聞為特色的端,和同期出現的本土網媒市場定位迥異──獨立、專業的價值堅持讓端有更大的格局和視野,從而也更有能力拓寬讀者群;加上投資者承諾創辦後三四年內毋須考慮盈利,讓市場對端的前景充滿期待。然而,創立剛剛一年半,端就遇上大幅裁員,讓人不禁唏噓。

其實,一個社會的傳媒光譜,正是這個社會政經結構的映照:若政經結構容得多元、獨立的聲音,則市場上就有獨立傳媒的生存空間。很可惜,如今香港的政經結構桎梏愈深,主流傳媒的表現每況愈下,網媒的政治動員對民眾則愈具吸引力。而致力於做獨立、深入報道的媒體──無論是傳統還是網絡平台,都愈發難以為繼。

在這種政經格局下,無論從讀者還是資本的角度來看,獨立傳媒作為這種商業機構的存在,都已經缺乏足夠支撐。作為商業機構,傳媒的收入來自於同時販賣內容和讀者注意力兩者。當透過販賣內容盈利愈來愈困難,販賣讀者的注意力變得尤為重要;而有趣的是,當讀者的注意力成為新聞生產的目的之後,新聞內容質量如何就不重要了。

從讀者角度分析,有怎樣的讀者就滋養出怎樣的傳媒;在如今「下流」社會中,高樓價和高物價已經大大擠壓了大眾精神消費的時間、精力和經濟能力,傳媒行業只能如「快速消費品」行業一樣,以煽色腥的碎片式新聞賺取眼球。

從資本角度來看,如今的廣告投放強調量化和精準化,讀者注意力仍然是廣告投放的最高標尺。即使網絡載體打敗傳統媒體贏得廣告主的青睞,網絡傳媒卻因為社交媒體的競爭而分薄了收入來源。這種前提下,新聞產品如快速消費品一般,進行搶奪注意力的惡性競爭。自然,有人問為何Quality Media這一套商業模式在網媒中難以維持?難道不可以高質素內容吸引高質素讀者,從而以維持網媒運轉麼?

中產消失 高質讀者流走

從人口結構來說,答案是否定的。Quality Media這一套商業模式的核心,是一個社會要足夠數量的中產和精英階層:這個群體不僅是Quality Media本身的主要讀者,也是Quality Media廣告主的主要客戶群;而如今「下流」社會的特徵,就是中產階層的消失,社會結構漸成金字塔形,維持Quality Media存在所需的人口結構也不存在。

其實,還有另一種普遍存在但不大被社會接受的傳媒商業模式,即是投資於傳媒的經濟外部性──利用其政經影響力在其他領域獲得利益。過去10年,傳統媒體式微,很多媒體集團紛紛創辦下屬子公司從事公關、會展等業務(如台灣的《天下雜誌》、聯合報系集團),就是利用自身傳媒的渠道和既有的讀者、觀眾進行牟利──其實這與廣告植入並無本質差別;而另一種方式,即傳媒僅是老闆的一種政治資源,由此獲得許多普通商人無法獲得的便利和優待。無論是哪一種商業模式,傳播學者Timothy E. Cook在其20年前發表的經典著作Governing with the News: The News Media as a Political Institution,都已經講得十分清楚:傳媒本質上是一種政治機構。自然,網媒也不例外

更多劉璟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