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狗》與香港科創生態 (黃岳永)
作為一位IT人,看《IT狗》的樂趣遠比一般觀眾來得深刻──在劇中發現朋友影子時,除了可在家中拍腿狂笑,還可以分享予當事人一起眾樂樂,不由得佩服導演編劇,還真是把香港創科的發展呈現出來。
我也很久沒坐下來看本地節目,畢竟家中裝了Netflix和Disney+後,還會有多少時間看本地製作,大家都心知肚明。
《IT狗》的成功,導演簡君晉及其製作團隊應記首功,除了題材夠貼地,人物塑造亦相當出色,黑客、女神、宅男、吹水怪、咖啡兄弟及星之子,每個角色都性格鮮明,缺點亦相當明顯,又能以普通人都能理解的方式解釋不同的技術,看得出製作團隊在資料搜集上下了大工夫。
我最愛的角色是男主角葉念信(阿信),他執着於初心的態度令我想起自己創業時的美好回憶。劇中阿信即使有資金、有創意、有人才,仍然困難不斷:有不公平競爭、有偷竊創意的投資者、有抄襲者咄咄逼人惡人先告狀、有網絡抹黑和關公災難、有高薪搶人以打擊對手、更有被對手DDOS網絡攻擊的遭遇等,相當值得反思。多年來我在業界見過不少類似案例,甚至目睹過這些事件的發生,不由得懷疑編劇是否有內幕消息或行內間諜,向其提供故事情節。
在第一季結局中,阿信堅持初心,拒絕1.2億元的收購方案。其實對任何一個創業者而言,在短短一兩年間公司估值達上億元水平,是極其了不起的成就。「退出」向來是創業者一個選擇,這個退出可以是公司倒閉,也可以是產品成果不似預期,倒不如將技術出售套現。有時也可能是產品太好,小公司無足夠力度開發市場,那麼出售也是可考慮的一途。
劇中阿信的PayPayDuck,收入不多、市場有限,用出售後套現的資金再開發其他項目,反而可能是更佳選擇。當然,除了價錢之外,就如阿信面對的條款一樣,大部分收購方都有免競爭條款,要求出售者在一定年期內不得從事相同項目,但如果買方沒有預先支付出售者未來生活費用,單憑一紙空文,在法律上其實很難執行。
作為一個不斷發掘新意念的創業者,我總是提醒自己不要愛上自己的項目,適當時間抽身套現資金,反而可以體現項目的最佳價值,也為下一個旅程備好彈藥。創業對香港的年輕人而言,已經不是一件新鮮事,不少同學更把創業視為職業規劃的一部分,與打工相比,創業雖然更獨立及自由,但對自律性及決策力亦有更高要求,每日三省吾身可謂必不可少。
話說回來,《IT狗》的大紅,代表着港人對創業者堅韌不拔精神和勇氣的認可,在這個混亂時代,絕對是一件好事。
更多黃岳永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