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的斜槓與韌性(黃岳永)
還記得筆者早前與大家分享所開發的人工智能(AI)聊天程式「Professor E」嗎?這位具有深厚創業經驗的Professor E,能夠與學生進行自然語言互動,了解他們的學習進度、興趣愛好和情緒狀態,並根據個人情況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建議和情緒輔導。這名AI導師已在香港六家大學大規模試行運作,結果顯示同學們對Professor E的反應良好,且相比傳統的學習方式,AI輔導下的學習更能培養學生的韌性和心智。
筆者一向認為,學習是個不斷體驗和反思的循環過程。在反思經驗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放大細節、遠觀全景,從不同角度重新思考和看待事物,找出自己的優勢和缺點,即使是失敗也能從中獲得寶貴的經驗,尋找解決方法。這種反思過程遠比死記硬背更具意義。
如何反思也是一門學問,先別談現今的教學制度下,教師根本沒有時間輔導每位學生,即使老師願意與同學促膝長談,同學也未必願意。以往要求學生交反思作業,字數要求一般便是文章長度的「上限」,有趣的是,在Professor E的輔導下,學生的寫作量是過去4到5倍,願意表達得更深入。例如一位同學便為最少300字的反思作業,提交了一篇15頁的數千字長文。
為何學生願意向Professor E敞開心扉?除了能提供一對一的輔導外,它更像是一位理解你的朋友,熟悉你的背景、興趣,甚至是MBTI人格類型指標情況。它不會作出批判,只會給予善意的指導。這樣個性化且友善的私人思考環境,遠比現實中的對話更有利於同學反思。學生也可選擇把談話內容的某一部分作為作業提交,確保隱私得到保護。
在最近的創業課程中,邀請了徐子健醫生(Dr. Nick Tsui)與同學分享。有別於香港人對醫生這一職業的固定認知,徐醫生反而以斜槓(Slasher)的態度來進行職業規劃,他是麻醉科專科醫生,擁有醫學法學碩士學位,同時創立了社會企業。隨後,筆者在學生的功課中,赫然發現有兩個主題一再出現在他們的作業和簡報中──斜槓(Slasher)與韌性(Resilience)。
透過Professor E分析了100多位同學的反思作業,我發現他們對於如何實現非線性的職業道路規劃,在面對變化、失敗和障礙時應該如何重塑視角,以及是否應離開舒適區等題目尤其感興趣,這明顯是受到徐醫生職業生涯及其在不同領域轉型發展的啟發。同學們認識到即使人生無法預測,但必須對意外的轉折保持開放態度。偏離既定路線可能令人感到害怕,可是也能為個人和職業成長帶來新的機會。
世界不斷變化,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可能隨時被時代淘汰,但學習中鍛煉出來的心態和原則卻可以伴隨一生。Professor E的試用反應令人驚喜,研究團隊正在開發新的AI工具,讓教師能夠快速精確地處理這些寶貴的新數據。除了提升學習體驗和質量外,我們也希望同學們能做好準備,迎接AI時代的到來。
更多黃岳永文章:
支持EJ Te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