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搜尋「從一到多」演變(黃岳永)
科技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從我們的遣詞用字已可見一斑。回想2006年,《牛津英語詞典》和Webster’s Dictionary正式把「Google」一詞納入新詞彙,代表「搜尋」的意思,這使得「Google it」(廣東話可譯為「上網搵啦!」)在過去20多年中主導了全球資訊搜尋的方式。然而,隨着人工智能(AI)時代的來臨,傳統搜尋引擎似乎已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
以Google的傳統搜尋引擎為例,用戶輸入關鍵字後,會獲得成千上萬的結果,然後根據排序挑選答案,這是典型「從多到一」的過程。然而,無窮無盡的搜尋結果、充斥「搜尋引擎最佳化」(SEO)(但常常誤導)的排序內容,以及偽裝成結果的廣告,使得獲取可靠資訊變得愈加困難。
相對而言,AI的搜尋過程是「從一到多」──它由用戶提出的問題開始,直接提供具體答案後,透過與用戶的互動進一步推理、聯想,並連結更多資訊,甚至開啟全新的思考方向。愈來愈多人認為,「未來的搜尋引擎」應由AI主導,但也有報道指出,AI的答案錯誤率偏高,暫時無法取代傳統搜尋引擎的地位。
與其人云亦云,還是親自試用最為實際。市場上AI工具甚多,有OpenAI的ChatGPT、富商馬斯克旗下的Grok、Google的Gemini及微軟的Copilot等等。
筆者試用不同AI軟件後,現時主要使用Perplexity AI,除了對話式搜尋功能外,在香港地區毋須虛擬私人網絡(VPN)也可以使用,不用申請賬號就可以使用免費版作無限次搜尋。先旨聲明,作為Perplexity Pro的付費用戶之一,本文絕非推銷廣告。
AI與傳統搜尋引擎的最大不同之處,在於它能直接提供答案,因此「答案引擎」(Solution Engine)或許是更合適的名稱。與依賴舊有數據的ChatGPT不同,Perplexity會即時檢索網上最新內容,並提供詳細引文、準確資訊來源和數據,對文獻回顧或資料核實特別有幫助。
此外,透過深度研究模式(Deep Research Mode),AI能深入分析複雜議題,精準度超越傳統搜尋引擎,而且透過多源比較,能夠減少偏見並提供多樣化的觀點。
Perplexity提供免費版和付費版,對初次接觸AI的用戶而言,免費版的功能已相當足夠,大大超越傳統搜尋引擎。如果需要更深入的研究結果,或希望AI成為自己的研究助手,可以考慮使用月費20美元的Perplexity Pro,該版本包括進階AI模型(例如Claude 3.5、GPT-4、Perplexity Sonar、DeepSeek)、深度研究模式及AI儲存空間。對於學術研究、企業管理或創新者來說,這筆費用絕對是物超所值。
更多黃岳永文章:
支持EJ Te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