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陳仲文|AI武器化 衍生新興網絡威脅

By on March 31, 2025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CEO AI⎹ EJ Tech

人工智能(AI)技術飛速發展,全球網絡安全風險亦隨之升溫,黑客攻擊模式變得更加精密。香港生產力促進局數碼轉型部總經理、香港網絡安全事故協調中心(HKCERT)發言人陳仲文指出,本地企業現時面對五大網安風險,從大型語言模型(LLM)外洩風險、AI助長的詐騙攻擊,以至關鍵基礎設施的安全隱憂等,企業須正視新興威脅,強化防禦策略。

陳仲文重申,企業必須主動應對各種威脅,被動防守不再是選項。(黃俊耀攝)

黑客數據投毒 干擾LLM判斷

AI近年廣泛應用於客服、搜尋與業務支援,安全風險逐步浮現。陳仲文舉例說,連結LLM的聊天機械人,可能會遭黑客使用提詞攻擊(Prompt Hacking),透過前設指令誘導模型生成錯誤回應,外國法院有案例裁定企業可能要為此負責。

牽涉LLM的還有更深層次的對抗性攻擊,此類攻擊發生在企業訓練或微調模型階段,黑客透過數據投毒,以干擾模型的未來判斷。例如有研究指出,正常街景圖在經過微小擾動後,即能誤導AI模型將之誤判為無人通行,能對自駕系統造成潛在災難。

真假難辨 深偽騙案多10倍

此外,AI普及使黑客攻擊工具變得更自動化與精準。從掃描IP位址、識別漏洞、產生惡意代碼,以至撰寫釣魚電郵,幾乎可以一手包辦。一些黑客更利用「越獄版」AI模型繞過限制,生成非法內容,包括木馬程式與勒索軟件等。

即使是ChatGPT等正常的AI工具,亦能夠用於撰寫語言自然的釣魚郵件,令用戶更難分辨真偽。不少詐騙案件均是結合AI語言生成與社交工程技巧,香港基於此等深偽(Deepfake)技術的虛假資訊傳播及詐騙個案數字,去年便飆升了10倍。

企業、個人日常使用的物聯網設備,如智能手錶、家居攝錄機、無人機等,要是沒有定期更新,或是密碼設置不當,也容易受到黑客控制,淪為殭屍網絡成員,發動分散式阻斷攻擊(DDoS)癱瘓目標站點或服務。

陳仲文提醒,企業或個人使用的物聯網設備,亦容易受黑客控制。(黃俊耀攝)

另外,企業對外判服務、開源程式碼及雲端平台的依賴日益加深,但這類來自外部機構的第三方資源,有機會帶來威脅或漏洞,成為最後一道風險。

「零信任架構」增強防禦力

面對前述複雜新型威脅,陳仲文建議企業部署新一代行為式偵測系統,分析設備行為異常,而非依賴病毒特徵碼來辨識威脅,「制度上則要推行『零信任架構』,要求內外一切連接都經過身份驗證、行為審查與限權處理。」企業亦須加強第三方風險審核與資料使用權限的設計,避免有不當資料存取或洩漏,尤其在使用LLM時,企業需進行模擬測試,設計指令過濾機制,防止非授權存取個人或客戶資料。

不久前立法會通過《保護關鍵基礎設施(電腦系統)條例草案》,明年1月生效,法例旨在強化醫療、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的網絡防禦能力。陳仲文重申,企業必須採取主動應對各種威脅,被動防守不再是選項。

採訪、撰文:郭文德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