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AI發展陷十字路口(方保僑)
美國特朗普政府近期的關稅政策反覆無常,近日又全面禁止輝達(Nvidia)向中國出口特供版人工智能(AI)晶片H20,令輝達需要減記55億美元庫存與採購費用,股價單日重挫近7%,跌至AI熱潮以來的最低估值區間。市場不禁憂慮,這場以「科技主權」為名的貿易戰,是否將拖累AI技術的未來發展?
值得關注的是,H20雖為「閹割版」晶片,卻是中國企業在美方出口管制下取得高性能算力的「最後選擇」。據估計,中國雲端業者今年第一季曾恐慌性囤貨160億美元,如今禁令落地,不僅輝達年營收恐損失180億美元,更迫使中國加速「去輝達化」。此舉反映美國試圖以「算力斷供」壓制中國AI發展,但代價是犧牲本土科技巨頭的商業利益,形成「創新受限」與「市場流失」的雙重困境。
中國的反制來得比預期更快,華為近期推出由384顆昇騰910C晶片組成的CloudMatrix超節點,單集群算力規模超越輝達NVL72系統;字節跳動亦計劃2025年採購400億元AI晶片,其中60%轉向華為、寒武紀(688256.SH)等本土供應商。儘管國產晶片在單卡性能仍落後,但透過大規模集群部署與光模塊、液冷技術的突破,正逐步縮小差距。
然而,真正的挑戰在於軟件生態。輝達CUDA平台累計逾4800萬次的下載量,其開發者黏性極高。為此,華為以CANN架構對標CUDA,海光信息(688041.SH)則兼容AMD的ROCm生態,試圖降低遷移門檻。此類布局需要時日,但卻突顯中國「算力自主」的戰略決心。
短期來說,美國的科技管制加劇供應鏈分裂。聯合國報告預測,2033年全球AI市場將達4.8萬億美元(約37.44萬億港元),但若資源持續集中於美中兩國,恐擴大技術鴻溝,使118國被排除於AI治理體系外。此外,輝達等企業的營收下滑,可能削弱其投入尖端研發的資本,拖緩如通用人工智能(AGI)等長期目標的進程。
各國對「主權AI」的投資攀升,AI技術路線呈現多元化,例如「小模型」因高效與低成本優勢崛起,OpenAI、谷歌等巨頭相繼布局,為邊緣運算與特定場景應用開闢新路。輝達行政總裁黃仁勳曾坦言,全球半數AI研究者來自中國,若強行割裂生態,恐損及美國自身的創新動能。
如何在「科技主權」與「開放競爭」間取得平衡,將是各國無法迴避的難題。而AI技術的命運,終究取決於人類能否在對抗中尋求共存,於分裂中摸索合作。
更多方保僑文章:
支持EJ Te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