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專家分析 News
-
母愛的代價(鄧淑明博士)
早前《信報》刊登了智庫MWYO關於本港年輕單親人士就業情況的文章,指這些沒有與配偶同住的年輕人(18至34歲)雖然近四成具有專上學歷,但大多只從事兼職工作,其中持有學位學歷的13%(對比整體青年的6.2%)每周工時在17小時及以下,無法享用連續性僱傭合約的法定福利,例如有薪年假、醫療津貼等。文章指單親青年投入職場的障礙之一是「無法兼顧工作和照顧子女」。
- Posted March 19, 2024
- 0
-
AI令思維視覺化(黃岳永)
如今人們的休閒時間早已被智能手機和各種流動設備所佔據,「發白日夢」的時間自然大減。的確,相較於手機上多彩的畫面,我們腦海內的想法總是顯得不太吸引,畢竟並非每個人都能把自己的想法具體展現出來。然而,人工智能(AI)出現後,這個問題已迎刃而解。
- Posted March 15, 2024
- 0
-
《繁花》(葉成輝博士)
最近一口氣看完三十集內地電視連續劇《繁花》,它改編自金宇澄的同名小說,講述九十年代的上海,在改革開放下,滿是機遇與希望。男主角阿寶(胡歌飾)在黃河路上打滾,得到幾位戰友包括爺叔(遊本昌飾)、夜東京老闆玲子(馬伊琍飾)和外貿大樓汪小姐(唐嫣飾)的協助,加上敢搏敢做的幹勁,從商界後起之秀,搖身一變成為叱吒風雲的黃河路寶總。
- Posted March 15, 2024
- 0
-
5.5G與衞星通訊的潛力(林國誠)
上周筆者分享從世界流動通訊大會(MWC)體會到人工智能(AI)帶來的機遇,本星期談談5.5G(又稱5G-Advanced)。本屆MWC主題正是「超越5G」,這不僅是5G的進階版,更是邁向6G重要一步。
- Posted March 15, 2024
- 0
-
數字化推進中國現代化發展(廖錦興博士)
國務院總理李強上周發表的《政府工作報告》表示要「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列為十大工作任務的首項。筆者相信在政策推動下,數字經濟對經濟發展的直接與間接貢獻將不斷提升,以數字化推進國家現代化建設,是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一個主要策略。
- Posted March 14, 2024
- 0
-
蘋果棄造車轉攻AI啟示(葉文瀚博士)
蘋果公司傳出放棄其耗資數十億美元的造車計劃,隨即惹來廣泛關注。蘋果本來想藉進軍汽車行業,與特斯拉(Tesla)等公司競爭,在這領域分一杯羹。然而,基於技術挑戰及利潤率考量,蘋果選擇把重點轉向人工智能(AI),這策略轉折引起人們對其未來走向熱烈討論。
- Posted March 13, 2024
- 0
-
美國加強數據跨境審查(車品覺)
2024年2月28日,美國拜登政府依據《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發布一項行政命令,保護當地個人敏感數據免遭「受關注國家」利用。白宮強調這並非破壞美國維護開放互聯網的承諾,但對一直主張數據跨境自由流動的美國而言,此舉無疑代表其數據政策和法律的重大轉變,首度創建美國人數據跨境傳輸的審查機制。行政命令核心訊息主要是以下幾個:
- Posted March 13, 2024
- 0
-
電子病歷互通的私隱疑慮(鄧淑明博士)
政府計劃在未來5年斥資14億元把「醫健通」升級成「醫健通+」,集統一電子病歷、治理流程、健康工具及數據平台等功能於一身。升級後,既可載入全港700多萬人由出生到死亡的資料,亦可容納跨境醫療數據。醫健通這個電子健康紀錄系統在2016年推出,讓醫護在病人授權下,讀取病人在公私營醫療機構的病歷資料,有助減少醫療失誤,也避免病人重複做不必要的檢查。
- Posted March 12, 2024
- 0
-
香港「走塑」大行動 (方保僑)
近年,世界各地都在減少使用塑膠物料,特別是用完即棄的塑膠製品,並尋找其他替代品。2022年3月,全球175個國家的代表(包括中國)在聯合國環境大會(UNEA-5)達成協議,開始草擬一項全球性協定,以解決全球的塑膠污染問題。香港特區政府在2021年2月公布《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以實現「全民減廢.資源循環.零廢堆填」為願景,提出應對直至2035年廢物管理挑戰的策略、目標和措施,並訂下六大主要行動。行動居於首位的「全民減廢」,當中一項主要措施就是政府建議分階段管制即棄塑膠餐具,以及探討處理其他單次使用塑膠的需要。
- Posted March 11, 2024
- 0
最新文章
-
港宜及早規劃數據產業(車品覺)
2025年伊始,國家數據局宣布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指引》。
- February 5, 2025
- 0
-
本地傳媒善用科技創新轉型(方保僑)
香港互動市務商會舉辦的「傳媒轉型大獎」作為本港具認受性的嘉許傳媒機構獎項,旨在表揚每年在運用科技轉型、以創新方式傳遞新聞和資訊上表現出色的本地媒體機構。
- February 3, 2025
- 0
-
「官產學研」助港轉廢為材(鄧淑明博士)
過去10年,香港人生產的垃圾量持續高企。根據政府資料顯示,香港都市固體廢物的人均每日棄置量,由2013年的1.33公斤,上升至2023年的1.44公斤,較日本及新加坡的0.88公斤高逾六成多。
- January 28, 2025
- 0
-
洛城山火敲響保護生態警鐘(方保僑)
美國洛杉磯及其周邊地區本月初發生山火,摧毀太平洋帕利塞茲(Pacific Palisades)、阿爾塔迪納(Altadena)等多個地區,造成多人死亡,數十萬人被迫撤離,過萬幢建築物被焚毀。
- January 27, 2025
- 0
-
熊貓TV頻道AR免費睇(林國誠)
海洋公園目前擁有6隻大熊貓,包括「樂樂」、「盈盈」及牠們的龍鳳胎寶寶,以及中央政府送贈的「安安」和「可可」。
- January 24, 2025
- 0
-
利用AI打破遺忘曲線(黃岳永)
雖然我們已經踏入人工智能(AI)時代,但筆者在大學上課時仍發現許多學生熱愛手抄筆記。有些同學甚至要求索取老師的PowerPoint教材。然而,這種多年來一直「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是否能跟上當今世界的變化?
- January 24, 2025
- 0
-
黑客松:企業創新寶貴源泉(湛家揚博士)
在快速變化的科技世界中,黑客松(Hackathon)已經成為推動創新和創意的強大引擎。不僅初創公司和學生積極參與黑客松,企業也非常熱中於組織黑客松。為什麼黑客松如此吸引人?
- January 23,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