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星期找一個空閒的上午」,系統便會自動替你搜尋,像私人秘書一樣提供建議,極為人性化。
好的領導還是需要適當地參與,定期監察進度,這不是為了要施壓,而是要確保可以提供及時的協助。
十年如一日、沒有改變的人,不是更令人難以置信甚至更可怕嗎?
而是先想像出理想世界,然後列出現有困難,困難大的話就逐步分拆,再逐一處理,那就可以達至終極目標。
如果我們每次都需要從頭審視每一個大同小異的問題,就會送上大量光陰,卻又毫無大改進,只是用力地操作着舊有的東西。
若公司上下齊心,何愁大事不成?更毋須說要由管理層監控下屬有否「偷懶」等低層次問題。
壞策略比沒有策略更恐怖,因為壞策略令人沉醉於動聽的目標和埋首於錯的方向中,更容易忽視問題、更難找出解決辦法。
對工作很滿意的話,離職機會很微,因為要找到一份同樣好或更好的工作不容易。
要注意的是,數據啟示實驗裏,數據的角色是「啟發」,若過於倚賴和欠缺人腦分析,只會弄巧反拙。
試想想,如果不知道自己的所在地,找路的時候豈不毫無根據處處碰壁?
數據素養是解鎖永續發展的關鍵能力。通過理解數據分析的核心邏輯,我們能精準識別社會痛點,例如運用貧困地區的經濟、教育與醫療數據,定位資源缺口,推動針對性扶貧政策;或透過收入與機會的量化分析,揭露結構性不平等,促使制度革新。
中國科技界近期的創新吸引了全球目光。DeepSeek及宇樹科技等初創公司,憑藉突破性的技術及機械人表演,向世界展示了杭州的科技實力。
在人工智能(AI)浪潮下,醫療行業亦要不斷革新,以趕上急速的發展步伐。香港科技大學昨天舉辦「業界交流日」,以AI、生物科技及醫療科研為主題。
阿里(09988)在微信平台提到,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與阿里雲合作,發布全球首個太陽人工智能(AI)模型「金烏」。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與三藩市分校的研究團隊,已成功開發和優化一種創新的腦機介面技術,讓一位因腦幹中風導致癱瘓、失去語言能力長達18年的女性,藉腦波即時合成語音與文字重新「說話」。
美國數碼營運管理平台PagerDuty發布一項國際調查,在美國、英國、澳洲及日本等國家,今年2月底訪問大約1000名IT及企業高管,所有公司年收入至少5億美元。
眾所周知,創業的成功率非常低,能慶祝開業一周年的不足一成,而可以捱過5年的普遍只得3%,而香港更低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