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固動作分析系統 (步固張大健博士)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張大健認為,將科研商品化,過程並不簡單。(受訪者提供圖片)
隨着年齡的增長,人的平衡力及肌肉力量會下降。有本地初創研發了一款「智能防跌系統」,結合人工智能(AI)及大數據技術,評估長者的跌倒風險,聲稱5分鐘就完成報告,可供醫護人員為後續的預防治療作參考。今次請來步固有限公司創始人張大健博士,談談其產品的研發經歷。
主持:(陳)陳施敏 《信報》科技記者
嘉賓:(張)張大健博士 步固有限公司創始人
陳:為何研發評估跌倒風險的產品?看到什麼市場或客戶需要?
張:「步固智能防跌系統」是一個身體健康指數測試器,能夠評估用戶的跌倒風險。據衞生署公布的數據,在香港65歲及以上、在社區居住的長者當中,每年大約每5人便有1人跌倒;其中約75%會受傷,包括頭部創傷及骨折。據我了解,美國每年用來治療長者跌傷的費用甚至高過治療癌症,相信香港情況亦相差無幾,對照顧者及社會造成衝擊。
後來我向相關的專家請教,得知跌倒是由多項風險因素互相影響所致,包括年齡、藥物、睡眠質素、下肢力量及平衡力等,故難以準確評估跌倒風險。現時一般透過問卷、醫生或物理治療師以肉眼觀察長者走路情況,或以多種大型醫療器材評估,惟前者準確度不高,後兩者則涉及人力,且每次需時至少30分鐘。眼見市場上仍未有單一設備能進行綜合性的醫療測試及評估,公司遂於2016年成立,着手研發相關產品。

步固智能防跌系統內置微型傳感器,只要佩戴在後腰,就可分析人體動作訊號,評估長者的跌倒風險。(影片擷圖)

儀器收集的數據能準確至百分之一秒,並獲歐盟CE安全認證。(影片擷圖)
陳:與市場同類產品有何分別?有什麼競爭優勢?
張:「步固智能防跌系統」重約32克,內置微型加速傳感器,能分析人體的三維動作數據,評估平衡力。用戶可在輸入身高、體重及年齡等基本資料後,戴上儀器並做出3套簡單動作,包括開眼及閉眼原地站立30秒、來回步行約10米距離,以及在椅子上坐低和起身5次。
儀器會把數據上傳至雲端分析,5分鐘內即可取得報告,以高、中、低3個等級評估用戶的跌倒風險;報告亦有更詳細的測試結果,如身體晃動軌跡、雙腳受力情況、左右腳步幅變化等,供物理治療師等參考,為病人進行預防及治療。
儀器特別之處是能夠檢測跌倒風險介乎極高及極低之間的病人,大概約佔長者人口四成,由於身體健康狀況良好,絕大部分都不知自己有跌倒風險,故能起提醒及預防作用。此外,儀器的AI採用全球防跌科學研究發表的結果,以及香港本地老年人數據庫開發,在接近200次的臨床實驗中,結果通過黃金標準醫療設備驗證,收集的數據能準確至百分之一秒,並獲歐盟CE安全認證。

儀器把數據上傳至雲端分析,5分鐘內即可取得報告,供醫護人員參考。(影片擷圖)
已為三千人做檢測
陳:作為初創如何進入市場?有哪些機構採用?
張:公司於兩年前完成產品原型機,惟當時表現未如理想;直到一年前檢測效果才逐漸穩定,並於第二屆「亞洲發明展覽會——香港」,從內地及本港37家初創脫穎而出,獲得金獎及最高榮譽獎。產品的硬件設計雖簡單,但軟件及算法等核心部分卻是別人難以抄襲或模仿。
公司主打B2B市場,合作夥伴包括香港電訊(06823)、葵青地區康健中心等;早在產品研發階段,公司就與油麻地長者安居資源中心建立合作,目前已為近3000名長者評估跌倒風險,期望2021年將檢測人數提升至一萬。同時,公司亦與一家本地企業展開另一項目,評估兒童脊柱側彎的情況,至今已收集及分析了數百人的數據,進展良好。

公司已為近3000名長者評估跌倒風險,冀2021年將檢測人數提升至一萬。(影片擷圖)
大學知識轉移處助商品化
陳:由大學教授到成立初創公司,身份轉換上有什麼挑戰?
張:我讀化學出身,曾在美國一家航空公司任職工程師超過30年,然後2011年到香港浸會大學出任物理系客座教授。回望過去10年,我認為港府在推動科研發展表現出色,例如創新科技署推出的「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TSSSU),公司就獲得兩期資助,得以展開產品研發。政府近年積極舉辦多場國際會議、展覽會等,為研究員、初創等提供機會。
將科研發展商品化,過程並不簡單。研究員做研究的動機是好奇,以防跌系統為例,可能只要找十幾人測試,就可以完成論文;但作為商品出售,必須專注產品研究方向,要經過成千上萬人的測試,並考慮如何吸引消費者青睞。幸好幾乎每間大學都設有相應的知識轉移處,協助學者將研發商品化,我建議政府可與這些辦事處加強聯繫,為學者提供資金支援外,協助轉變其商業思維。
註:以上嘉賓訪問均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飛行汽車|小鵬首架飛行汽車明年量產
小鵬汽車(09868)首架飛行汽車「陸地航母」預計明年正式上市,並啟動大規模交付。
- Posted April 16, 2025
- 0
-
提示工程五大趨勢(車品覺)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正在快速發展,其中一個特別重要的領域,叫做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
- Posted April 16, 2025
- 0
-
AI引導|AI客服夥機械人公院帶路
本地AI方案供應商Innocorn Technology本月初在港島瑪麗醫院部署一款AI虛擬人,當中結合大型語言模型,以語音回答訪客的查詢、快速找到需要前往的位置。
- Posted April 16, 2025
- 0
-
假AI?|美電商菲律賓聘真人扮AI
美國電商Nate創辦人兼前行政總裁薩尼格,日前在紐約南區聯邦地區法院被起訴。檢方指控他涉嫌以關於AI業務的虛假陳述招攬投資,詐騙金額超過4000萬美元。
- Posted April 16, 2025
- 0
-
AMD|蘇姿丰透露AMD聚焦三方向
美國半導體巨頭超微(AMD)行政總裁蘇姿丰旋風訪台,周一(14日)與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見面之後,昨應邀出席台灣大學椰林講座的嘉賓,分享AMD轉型為人工智能(AI)領袖之路。
- Posted April 16, 2025
- 0
-
OpenAI|GPT-4.1三新模型編程躍進
ChatGPT開發商OpenAI宣布,旗下API(應用程式介面)新增GPT-4.1、GPT-4.1 mini及GPT-4.1 nano三大模型,後兩者是前者的小型版及微型版。
- Posted April 16, 2025
- 0
-
AI電影節|35部片入圍 周六科大放映 知名導演編劇雲集
人工智能(AI)過去幾年變化非常迅速,無論《復仇者聯盟》、《蜘蛛俠》及《哪吒之魔童降世2》等多部國內外大片,均有使用AI提升畫面及改善製作流程。
- Posted April 16,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