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Tech初創冀虛擬資產普惠化 讓個人投資者參與 贊同發牌監管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
政府即將就虛擬資產服務公司發牌,為企業提供軟件和服務的金融科技初創公司FinFabrik認為,實施監管有助市場發展。聯合創辦人及營運總監Florian M. Spiegl表示,現時虛擬資產只容許專業投資者交易,希望日後有更大彈性,把這種另類投資帶到廣泛的投資者層面,做到普惠金融,而就虛擬資產服務發牌是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必然一步。
FinFabrik倡斬件買賣
現時零售投資者可接觸的產品不多,要以另類投資分散風險就更為困難。Spiegl指出,傳統資產交易模式例如首次發行股份,因為涉及律師和專業顧問大額費用,另有不少紙張文件帶來成本,不利小額成交,變相令集資活動僅限於大額交易。
隨着市場有更多虛擬資產,Spiegl說,期望可降低集資衍生的成本,日後交易更可把資產斬件出售,帶來更高靈活性,令更多投資者可以低額購入相關資產。對企業而言,此舉可更容易集資,便利擴展計劃。虛擬資產料不會取代傳統資產,而是兩者互補,為投資者提供更多分散風險的工具,讓持有較小投資金額的市場參與者,同樣獲得另類投資如私募基金等分散風險的機會,收窄貧富之間的差距。
Spiegl舉例,一間本地營運的咖啡店,難以像連鎖咖啡店般向銀行取得較優惠貸款條件。如果資產數碼化發展成熟,客戶可更簡便地以小額金錢購買咖啡店股份,有助商戶籌劃未來擴展;而透過小額投資,股份持有人亦有更大誘因為咖啡店作推廣。
建議專業投資者可自行認證
在現行監管條例下,虛擬資產只容許專業投資者參與。Spiegl建議,專業投資者的定義可稍作調整,由現時硬性規定有800萬元或以上投資組合,加入如自行認證(self-certified)等方式。他提到,由投資者自行證明具足夠經驗和風險管理能力而成為專業投資者,外國有相關經驗,有助擴大個人的可投資渠道。
Spiegl認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必須有清晰的監管要求,管控市場風險之餘,亦可保障投資者,而就虛擬資產服務發牌是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必然一步。他認同監管機構需要更長時間觀察市場和調整監管要求,數碼化資產仍屬新事物,市場認知不足會令風險偏高,監管機構有需要更為審慎。
FinFabrik作為數碼港培育的初創公司,Spiegl說,過往向企業介紹服務時,潛在客戶和合作方實在難以明白箇中道理;惟近月有不少企業主動接觸FinFabrik,希望了解資產數碼化和發行等技術細節,可見市場需求增加。他強調,不少服務供應商在反洗錢和認識客戶上其實有深厚經驗,公司希望日後能找到實力強勁的合作夥伴,例如有良好營運歷史的上市公司參與資產數碼化,並向市場作示範,加強各界信心。
採訪、撰文:董曉沂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