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管理人機結合 智能投資責任誰屬
智能投資顧問(Robo-Advisory)利用電腦程式,為客戶資產設計及執行投資策略,逐漸被主流金融機構採用。但提供相關技術方案的香港初創,卻認為未來的財富管理服務,並不是完全數碼化。
「數碼理財科技應當與人性化專業投資顧問相輔相成。」Quantifeed北亞區業務合作總監陳冠成表示,智能投顧不能完全取代專業人員,「年輕世代當中,不少人仍去銀行分行,辦理理財投資事宜,反映港人追求數碼化及人性化兼備的服務。」
大量數據深度學習
高速發展的人工智能(AI)技術,近年被應用於各行各業。智能投顧技術,則是由系統因應投資者的風險承受度、投資目標等設定,自動演算出最適合的投資組合,並透過大量數據進行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從而令演算法更精準。
陳冠成指出,智能投顧服務的普遍運作方式,是由金融機構的專家團隊主導,將專家觀點寫入程式,由系統根據各種因素演算分析,向投資者提供投資建議,並調整資產配置組合。
人工智能應用於投資理財,近年亦出現責任誰屬的爭議。一名香港富豪據報去年展開訴訟,狀告一間智能投資管理公司的人員,因為由該公司智能系統演算自動進行的交易,導致他錄得巨額損失。
應由金融機構承責
這成為投資者因為智能投資系統,蒙受損失而訴諸法庭的首例,引發了所謂「黑盒」(black box)的爭議:人工智能的演算及決策過程都在幕後進行,而人工智能通常無法詳細說明,它做出某個決定的推理過程與原因。假如決策結果引發問題,誰來負責?
被問及此,陳冠成稱未具體了解相關訴訟細節,但普遍而言,相關系統演算法與投資建議,均來自金融機構;由智能投顧服務所產生的法律責任,應由金融機構承擔。
「金融機構運用系統演算技術,向客戶提供投資服務,該機構應該清楚了解,演算法作出各種決策的背後成因。」陳冠成提到,Quantifeed的技術方案,可清晰展示演算法在不同情境下作出的決策,讓金融機構可更清晰地操作。
延伸閱讀:
智能投顧扭轉疫下盲炒股 Quantifeed藉AI分析 自動提供建議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