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 Passion 毀掉你的創業公司
本文作者Noam Wasserman,哈佛商學院的教授和史丹福大學工程學院的客座教授,是「The Founder‘s Dilemmas」一書的作者。
這恐怕是創業的悖論:創業時最需要的東西往往也是最終導致創業失敗的罪魁禍首。
我花了 15 年時間去研究那些創辦新公司的人,十六萬位創辦人都具有一個共同點:就是 Passion(熱誠)。創辦人有如此堅定的信念,以至於他們能夠勇敢地拋棄掉之前舒適的工作,拿出多年的積蓄去冒險,就為了追逐自己的夢想。他們的熱誠具有感染力和說服力,無論是聯合創辦人、風險投資者、或早期的客戶,都會被他們打動。
但這只是「熱誠」積極的一面。而我更常見到的是:如果有什麼可以輕易扼殺掉一個新的公司,那就是「熱誠」。讓創業者變得盲目,過分自信,讓他們在最糟糕的時候做出最壞的決定,足以毀掉一家最有前途的公司。只有這時,創業者們才會心甘情願的承認:「passion(熱誠)」的詞根「pass」在拉丁語裡正是「suffer(受苦受難)」的意思。
富有「熱誠」的創業者們通常都急不可耐,想儘快實現他們那些才華橫溢的想法,對於潛在客戶和投資者的看法他們都會過於樂觀。因為創辦人對他們的企業是如此的全心投入,一旦有關鍵的團隊成員失去興趣並且退出的時候,他們只能傻眼。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仍缺乏必要的技能,和讓企業能站穩陣腳的所必須的支持。他們也不會想到,到頭來投資者可能會想要雇一個經驗更加豐富的 CEO 來取代自己。
下文按時間順序列出了四個重要的關鍵時刻點:創辦人往往會在這時讓熱誠混淆他們的判斷。同時也介紹了如何保持頭腦清晰的策略。
(一)啟動公司:要越快越好!
「熱誠」可能引發的第一個「血案」就是:有抱負的創業者們在決定是否要創業的時候,他們會盲目相信所有的因素都對開公司有利,他們會很輕易的下決定去冒這個不必要的風險。
讓我們來破解這個迷思。在考慮是否啟動新公司前,有三個主要方面需要創辦人仔細的思考:市場的大環境,職場的小環境和他們私人的具體情況。
在市場方面,過分執著於某個想法的創業者很有可能會錯誤的解讀,認為自己的產品必定會吸引到許多潛在的客戶。他們一廂情願的認為「我自己很想買這個產品,所以一定有很多人也想要」,這就是在冒險。
舉個例子,曾有近 800 個創辦人做了項預測試驗,試驗中對他們的創業想法進行了評估,然後創業者會收到建議,告訴他們下一步應該採取什麼措施。Thomas Astebro 和他的同事發現,在收到中止發展他們的創業公司的建議時,有相當一部分創始者選擇繼續埋頭苦幹。這些人裡頭的 29 % 會繼續投錢下去,51% 會繼續花時間去拓展自己的想法。平均而言,在他們完全放棄追求之前,他們會比立即停止承受多一倍的損失。該研究的作者在解釋為什麼創業者在接收到負面的意見後,依舊有這麼大的比例繼續前行時指出,答案就是樂觀主義(以及沉沒成本效應(the sunk-cost effect),就是人們在投入成本之後,就不願意放棄的趨勢)。
而說到職場環境,創業的熱誠往往蒙蔽了創業者的眼睛,他們會盲目的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創業所需的全部技能,可事實上,他們可能完全沒有準備好,遠不能一步登天。同樣,滿腔熱誠的創業者也沒能意識到,自己尚未掌握可以幫他們找到聯合創辦人、優秀的員工和投資者的人脈資訊。
最近我調查了 100 名哈佛商學院的畢業生,他們都是過去十年裡某個公司的創辦人。他們反映到,在創業初期他們最缺乏的是銷售經驗,其次是技術 / 科學經驗和管理經驗。接下來是人脈:缺乏與投資者和潛在客戶的連接橋樑排在第四和第六位。
最後,在私人情況方面,創業公司可能會佔據創業者本應花在家庭上的時間和金錢,他們也可能為了得到家人的支持,而勾畫給他們一個過於美好的願景。
創業大師 Steve Blank 歸納了創業者們對自己和配偶許下的四大謊言。對自己的謊言包括「我全部是為了我的家庭來做這件事的」和「我的配偶能理解的」。對配偶的謊言則是「我想要的就是有自己的公司好好的大幹一番,然後我就會慢下腳步,跟你退隱山林了」和「我一定會用高品質的陪伴來補償你和孩子們的」。
Steve 自己都承認以上四條他全都說過,並且「沒有一條是真的實現的」。
創業這條路上,如在早期缺乏來自配偶的堅定支持,很可能會讓你在遇到困難時全盤崩潰。強大的情感後盾是創業者最需要的。
(二) 商業計畫:要越大越好!
接下來,在制定早期的商業計畫的時候,熱誠也會嚴重破壞創業者的判斷能力。他們給自己一個美好的願景,設想自己的公司會很快的啟動,會運轉流暢,會很順利的把產品賣出去。
研究人員 Arnold C. Cooper 和他的同事讓 3000 個小企業的業主預測自己成功的機會率,他們給出了平均 8.1/10 的答案。而當被問到與他們自身公司類似的其他企業成功的機會,答案是低得多的 5.9/10。
他們對自己的預測過於樂觀。回到上面提到過的我對哈佛商學院的創辦人校友的調查。當被問及實際執行情況與早期的計畫相比較的結果時,有 41% 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公司比計畫至少多花了「兩倍的時間和兩倍的投資」。而 79% 的人承認,最終的執行達不到計畫的標準,只有 4% 的公司有完成計畫目標。
從另一個角度,可以參考 Keith M. Hmieleski 和 Robert A. Baron 的研究。他們發現,在創業公司,樂觀是一種傾向:「傾向於期望積極的結果,即使這樣的預期並沒有合理的理由」,可現實是,隨之而來的兩年裡收入的增長減少了 20% 以及雇員的增長減少了 25%。創業公司成立的越快、發展的越快,這種效應就越發明顯。
Hmieleski 等人指出,樂觀在公司創立的時候並不完全是負面的情緒,但創業者應該找到讓自己冷靜看待現實的有效方法。
(三)股權分配:我們緊密團結在一起!
一個充滿熱誠的創業者,召集了一整個團隊來幫助自己,他很容易因為自己的滿腔熱誠,而假想一切都在最好的狀態。每個人在他的職位上都是非常合適的,他們也同時具備了隨著公司成長所需要的各項技能,創業者會一直的堅信,他們的承諾不會動搖。整個團隊會不離不棄。
通常,創辦人是保持著這種心態來起草協議和合同的。可隨著時間的演變,這往往會造成困擾。事情和當初說好的不一樣了,而且通常是很不一樣。
隨著公司的發展,一個合作人的能力超出了預期,所以他被委以重任。另一個合作人失去了興趣,不想再投資也不想再為公司做貢獻了。還有另一個,家庭出了狀況,得停下來了。
我的資料顯示,有 73% 的團隊在最初的大家都充滿熱誠的第一個月裡,就對股權分配達成一致意見。而他們中的大多數的持股比例都是無法改變的,白紙黑字寫的清清楚楚:無論發生什麼,最初的分割方法都將保持下去。
這樣就產生了矛盾。隨著時間的推進,我的研究顯示,對最初股權的分配的不滿會增加近三倍。但這時要改變這個分配狀況又非常的難。
(四)CEO這把交椅:我會一直坐下去的!
最後的時刻來臨了,創業公司已經全面啟動了。
熱誠的創業者在這時已帶領著自己的企業邁過了一座座的里程碑,他們對自己的能力也更有自信了。他們信心爆棚,認為自己完全能夠一直掌控住企業這匹駿馬的韁繩。如果投資者或董事會在這時提出想要招一個新的 CEO 來取代他們的話,他們絕對會非常震驚。
我的資料顯示,在創業公司著手引入第三輪外部融資的時候,52% 的創辦人會被新的 CEO 取代位置。而其中的四分之三並不情願。
用新的 CEO 來取代創辦人是有十足的理由的。建立一個優良的產品,讓銷售從零到一百萬美元所需要的技能,與要達到一千萬美元甚至一億是不一樣的。但即使是有了最為合理的人選,這個提議到最後也往往無法被採納。
如果創辦人意外出局,過渡到新的 CEO 也可能會對公司造成傷害,提高風險值。畢竟,如果「勇敢的領袖」對被解雇感到了憤怒,這種情緒可能會波及到早期的雇員和忠實客戶,導致他們工作上的分心或者對公司失去信心。而如果在創辦人的堅持下留住了寶座,也常常會因此而嚇跑某些投資者和雇員,他們的資金和貢獻原本可以幫助公司做的更好。
策略
要避免掉入這些陷阱並不容易。即使看多了許多創業決策失誤的統計,那些熱誠的創業者們依然相信,「這不會發生在我身上;我會避免這些問題」。創辦人素以跟著自己的感覺走而出名的。
然而,就像Steve Jobs說的,「跟著你的心走,但要用腦子來檢查(Follow your heart, but check it with your head)。」創辦人應該隨時檢查自己所做的決定,準備好可能面臨的障礙。
即使還在打算的階段,創辦人也必須認識到,他們的熱誠可能會蒙蔽他們,他們需要採取措施一步步來獲得所需的技能和支持,而不是簡單的假設「肯定會有辦法的」。你可以找一位擅長唱反調的導師,幫助你預設最壞的情況,然後做好計畫避免這樣的事發生。
創辦人也需要對自己有一個清楚的認識,找出自己優勢和劣勢。是否在某些方面缺乏了某些技能?是否能接受一整年沒有拿到薪水?是否有合適的合同來贏得客戶?然後針對這些問題做出合理的有前瞻性的規劃和培訓,並且著手建立人脈關係。
同樣,創業者需要考慮到與合作夥伴的關係可能會發生變化,充分考慮每個創辦人的能力和義務,擬定出足夠靈活及可以調整的協議。
至於要如何做好心理準備迎接 CEO 更換這件事。在著手創業之旅的時候,創辦人就應該先反思一下什麼是自己要的。
是不是想看到自己的「寶貝」盡可能的壯大?這樣的話,他們應該準備好下台,並給自己找一個滿意的第二角色。或者他們依然想要自己全權負責?那麼他們必須準備好在自己的領導下,公司可能無法吸引到人才和投資者。他們仍然是國王,只是在一個小一點的王國裡。
識別常見的陷阱,積極的採取行動,避免不想要的結果,會讓建立一間理想中的公司,並獲得相應影響力這件事變得容易一點。
[原文:36Kr、Photo: Stephen Webster]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