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zon加薪vs京東裁員 (高天佑)
眾所周知亞馬遜目前為僅次於蘋果後全球第二大市值上市公司,老闆貝索斯在離婚分身家後仍穩居世界首富,依然意氣風發。或許發財立品,經常被詬病奴役倉儲工人的亞馬遜,早前公布把集團全體35萬美國員工(包括全職、兼職、臨時及季節性職員)最低時薪一律增至15美元,較此前的11美元大幅調升36%;而時薪原本已達15美元者,亦將獲相應加薪。
現時美國聯邦法定最低時薪為7.25美元,當地大型零售企業平均基本時薪約為11美元。難怪今次大加人工後,貝索斯豪氣地向競爭對手挑機,呼籲同業把工資水平跟亞馬遜看齊,同時表明將向美國國會展開游說,尋求提高法定最低時薪。
在地球另一邊,曾被譽為「中國版亞馬遜」的京東,近日際遇相當坎坷,撇開老闆劉強東一度於美國捲入涉嫌強姦官司不談,該公司經營表現亦差強人意,去年營業額增速僅27.5%,屬首次跌穿30%,遠遜於曾是死敵的阿里(58%)及後起之秀拼多多(652%),在講求速度的電商市場,京東可謂不合格,有被愈拋愈遠之危。
京東龐大物流團隊成死穴
同時,京東去年淨虧損48億元人民幣,按年擴大逾4倍;更甚者,該公司向來把自營物流團隊視為勝過阿里等勁敵的核心競爭力,可是京東物流去年勁蝕28億元人民幣,成為集團流血不止之主因,劉強東在內部郵件中坦言,京東物流手持的現金只夠多撐兩年,之後恐會倒閉。京東現有約18萬員工,當中物流職員接近14萬,佔整體比重甚大。
為求擺脫困境,京東推出多項削減成本措施,計有取消快遞員底薪、降低社保供款比率、要求員工自發995或996加班(朝九晚九,每周返工五或六日)、嚴格執行「末位淘汰」(每年KPI最低10%者將被炒魷),並可能整體裁員最多達8%。早期京東風光時,劉強東曾揚言「京東永遠不會開除任何一個兄弟」,今次瘦身預警難免被翻舊賬,他在微信朋友圈公開回應:「混日子的人不是我的兄弟!真正的兄弟一定是一起拚殺於江湖,一起承擔責任和壓力,一起享受成功的成果的人,我是要為18萬兄弟背後那18萬個家庭負責!」
亞馬遜三十五萬美國員工獲大幅調高最低時薪,遠超過法定要求及同業水平。(法新社資料圖片)
粗略來看,亞馬遜、阿里和京東現時市值分別為9167億、4816億和433億美元,其各自全球員工總數為60萬、10萬和18萬人,由此顯示阿里的職工最少,因其向來奉行輕資產模式,只聘用最核心團隊,能外判的盡量交予其他公司承包;亞馬遜員工數目雖巨,但其市值和生意規模相應龐大。反觀京東職員遠多過阿里,市值和業績卻嚴重落後,主要原因正如上述,京東單計物流員工已達14萬人,相反阿里從不自聘物流員,只會透過參股及掌握數據(菜鳥網)等方式,操控「四通一豐一達」等全國物流商為其奔波効力。
實際上,馬雲於2014年曾經斷言:「京東將來會成為悲劇,這個悲劇是我第一天就提醒大家的,不是我比他強,而是方向性的問題,這是沒辦法的。你知道京東現在多少人嗎?5萬人!阿里巴巴是慢慢長起來的,現在才2.3萬人。你知道我為什麼不做快遞?中國10年之後,每天將有3億個包裹,你得聘請100萬人,那這100萬人就搞死你了,你再管試試?所以,我在公司一再告訴大家,千萬不要去碰(挑釁)京東,別到時候自己死了賴上我們。」成敗論英雄,相隔5年,今天重溫,不得不佩服馬雲的長遠戰略判斷。。
貝索斯狠招向對手挑機
平情而論,雖云成王敗寇,卻不能單獨判斷京東自營物流一定是戰略錯誤。就如亞馬遜何嘗不是自營物流,規模且比京東大得多,單是飛機已擁有近50架,還打算擴展第三方物流業務挑戰FedEx和UPS,那為何兩家公司目前處境差天共地?箇中原因甚多,諸如:一、整體戰略不全相同;二、執行和管理質素有高低;三、市場差異,例如美國市場沒有阿里這種「屈機」強敵。
從整體戰略而論,亞馬遜堪稱獨樹一幟、舉世無雙,其先憑銷售規模和物流能力奠定護城河根基,真正賺大錢則靠衍生出來的雲計算、廣告、影音訂閱等業務;反觀京東,一來銷售規模未夠大(面對阿里競爭),二來物流開支沉重,卻未像亞馬遜般開拓出其他財路,自不能同日而語。再者,兩名已婚大老闆皆好色並齊齊出軌,然而渣男也分高下,貝索斯離婚可優雅地分身家,保住首富寶座,東哥卻被控強姦,京東股價受壓,香港剛驚爆藝人許志安背叛鄭秀文偷嗒姣小花斷正,哭着宣布全面停工反思,不禁令人慨嘆渣男何其無處不在!
至於亞馬遜是次大幅調高薪酬,當然不是基於貝索斯離婚後「搵返自己靈魂」,而是生意王國夠大,豪得起,畢竟雲計算等業務猶如印銀紙;另一方面亦可逼迫沃爾馬(Walmart)等敵人跟隨(所以他挑機敦促對方也加薪,又擬游說聯邦政府調升法定最低工資),種種動作無非想對手經營困難,足見貝索斯仁慈背後的心狠意圖。講到底,一家公司能持續掙得盈利和有發展前景是第一要務,唯有如此才談得上可照顧「兄弟」們福祉。
(編者按:高天佑最新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更多高天佑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