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南豐作坊」聯席總監 陳浩揚為初創工作長遠作戰 (張綺霞)

By on March 8, 2019

本文作者張綺霞,為《信報》撰寫專欄「訪談錄

初創空間「南豐作坊」聯席總監陳浩揚表示,延續舊建築的歷史意義比興建一座新建築更有價值。(吳楚勤攝)

初創空間「南豐作坊」聯席總監陳浩揚表示,延續舊建築的歷史意義比興建一座新建築更有價值。(吳楚勤攝)

早前私人活化項目南豐紗廠(The Mills)正式開幕,成為城中打卡熱點,當中既有舊日的工廠環境,又有充滿藝術感的新建築,以及為吸引遊人而設的壁畫,令不少人特地前往該處留影。而重建後的空間不但保留舊有歷史,更結合商業零售、文化空間、初創共享工作室等不同功能,為本地私人活化發展帶來啟示。

身為初創空間「南豐作坊」聯席總監的陳浩揚(Alexander)笑言,把建築拆掉重建,絕對比保育更快,但是舊建築中的歷史意義,卻比興建一座新建築更有價值。「保育要很多心機同資源,但創辦人與團隊都不介意花多一點時間,看得更長遠一點,去做好它。」

今天專注地產發展的南豐集團,曾是本地最大棉紗生產商,位於荃灣的南豐紗廠原本有6個廠房,首3個早已改建成樓盤,餘下的4至6號廠房在2008年停止運作,改作貨倉,至2014年,集團宣布斥資7億元活化,變成了如今的南豐紗廠(The Mills)。

在保留原有廠房建築外,他們也新建不少空間,整個建築群分成「南豐作坊」、「南豐店堂」及「CHAT六廠」三大區域。「南豐店堂」是商場,佔總面積約一半,共有60個舖位,出租作零售餐飲之用。「CHAT六廠」的空間則與歷史文化有關,用作舉辦與紡織文化相關的藝術展覽及文化活動。而「南豐作坊」則是一個支持本地時尚科技(techstyle)初創公司的空間。

六十年代的南豐紗廠廠房,當時正是本地紡織業興旺之時。(受訪者圖片)

六十年代的南豐紗廠廠房,當時正是本地紡織業興旺之時。(受訪者圖片)

The Mills創辦人張添琳是南豐集團第三代接班人,最初只是想透過保育建築保存本地紡織業歷史,後來才引申至支持本地初創公司的「南豐作坊」部分。陳浩揚在2017年才加入,當時建築工作已完成一半,而「南豐作坊」也已經進行各種先導計劃。「除了講歷史,我們也想講將來,看新與舊的合併,引入新科技重新帶動整個行業。」他表示,這件事在本地仍屬新概念,因此他們也花了一段時間才找到自己的獨特定位。「許多事都是大家第一次做,也是抱着學習心態邊做邊學。」

保存家族生意歷史

南豐已經停止紡織生意很久,為何如今想再在這一行業發展?他指出,這是南豐發展董事總經理張添琳的想法,因為南豐集團創辦人在這裏起家,而作為其外孫女,張添琳也是在這工廠成長,有很深感情,因此想到用活化方式保存歷史。

「當時她想,如果這個空間變成另一地產項目,另一個與過去無關的建築,這些歷史也都會消失。保存歷史有很重要的價值,就是能告訴下一代之前香港發展是如何?也給他們新的靈感,如果他們也想發展自己事業,或許從歷史中就能找到新角度,投入這個香港本身已有優勢的行業,引入新科技做出改變。」

如今營運情況理想,他與團隊成員都為此感到很高興。「從2014年到2018年年底,從一個概念到真的變成實體,已經4年,滿足感很大。」加入南豐前,陳浩揚主要做投資顧問工作,偶爾也會接觸紡織服裝相關的行業,但也是加入後,才正式認識更多。「這一行發展空間很大,無論是新的布料研發、零售平台,創新空間很大,而且整個行業對環保影響很大,有很多改善空間,愈做愈發現,行業裏面有好多機會,好多事情需要改變。」

0308_P22A

讓小公司發揮創意

「南豐作坊」既提供工作空間和實驗室的技術支援,幫助初創公司發展創新技術和平台,也提供資金,幫助其生產和推廣等,更有零售空間可販賣其研發的商品。「紡織製衣業發展歷史長,雖然有很多大公司,但多沿用舊有方法發展,這也造就了很多小公司的發揮空間,例如發展技術改善生產過程中浪費的水與布料,每一季賣不出的衣服不一定要丟棄,還有其他用途。有時候大企業意識到有問題想解決,想找新公司幫忙,我們都可以幫忙聯繫配對。」

如今獲支持的公司中其中一間名為Unspun,正在研發一部3D紡織機,「好似3D打印般,但是用紡織布料去構成,直接能織出牛仔褲。用傳統技術去製衣,很多布料都在裁剪中浪費,有10%到15%都是如此浪費掉,而且在大量製作中,會先根據既有的尺碼造衣,可能最後能賣出的只有一半,也會造成浪費。」

這家公司能提供另一個選擇,在零售空間中先量度客人的尺寸,才用機器生產,減少浪費問題。他笑言,這可改變服裝的大量生產與消費概念,在生產前已經貼合買家的需要。這部3D紡織機更有一個特點,就是「天衣無縫」,不需要有接駁位置。「如果喜歡接駁位,也可以隨後再縫上。」

此外,他也特別推薦另一所初創公司研發的時裝網購平台Goxip,這是一個手機程式,讓人可以上載圖片,然後建議能購得相關衣服的網上平台、類似款式、列出相關價格等,幫助購物。「現在人們買衣服都是想模仿喜歡的明星、身邊的朋友等,這平台能幫助人找尋新的穿衣概念。是新的零售體驗。」

此外,他們也與一所做聲音技術的公司合作,名為Origami Labs。他們發明出智能指環ORII,能透過骨頭感應聲音,再控制電話等裝置,又可把聲音直接傳送到耳朵,甚至不用屏幕就能使用智能裝置。「不需打開電話,都可send短訊、打電話,又或者使用翻譯功能。骨頭是身體傳送聲音最好的工具。」

建立社群尋求發展

與他們合作的初創公司中,大部分創辦單位包括香港人在內,公司也在香港註冊,但市場都是在外國,以國際市場為銷售目標,甚至在外國有另一個辦公室。他表示,香港由於靠近大灣區,便利生產,也是吸引他們在香港成立基地的原因。而在香港創業,土地昂貴是一個問題,因此他們的空間同時也是共享工作室,邀請這些公司進駐。「我們也有實驗室,有各種不同的新儀器,幫助他們很快把實物做出來,這實驗室是我們與一些大企業共同合作營運,不少公司都樂意支持新創業者,捐出不少儀器,也有香港紡織業的研發中心幫忙。」

香港近年也開了不少共享工作空間,他表示,這裏除了空間,還有一系列的配套,是他們的優勝之處,「我們有硬件也有軟件,有很多配套活動,有自己的培育計劃和投資基金,給予額外的支持。這些都比空間本身重要,最重要是想在這裏建立社群,讓不同夥伴能一齊學習,商討合作可能。」

舊廠房本身建築有一些限制,為迎合新用途,他們也在加建上下了不少工夫,除了保留舊廠的寬闊樓梯、鐵窗及油漆剝落的綠牆,也把廠房部分天花及地板拆掉打通,變成採光充足的建築,更在中間加建天橋,賦予現代感。

陳浩揚(前排右一)與「南豐作坊」團隊合照,整個團隊都為項目忙碌多時,最終見證其開幕。(受訪者圖片)

陳浩揚(前排右一)與「南豐作坊」團隊合照,整個團隊都為項目忙碌多時,最終見證其開幕。(受訪者圖片)

「我們也付出了不少努力,保留歷史之餘,也令它更切合新用途。我們刻意保留從前工廠地標,如完整保留整條舊工廠樓梯,商場也有一面牆用回舊鐵柵去做設計。」他們更粉飾天台作花園,在上面種樹。當初改建也有難度,「舊天台的承托力有限,種樹會擔心承受不了,因此我們特別用鐵去加固,又採納更堅固的新玻璃,才改善了承托力。有好多地方都需要微調。」

如今南豐紗廠的營運收入很大部分依賴零售和餐飲部分,他強調,在篩選租客時,也會要求其包含「體驗式元素」,以塑造整個空間的品牌。作為少有的私人活化項目,他認為,相似的項目愈來愈多,不只政府在做,「整個氛圍都對香港文創產業發展很理想」。

陳浩揚以前從事管理諮詢和私募投資等工作,曾在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公司做風險投資及在英國內閣辦公室推動社會創新。英國出生,香港長大,在新加坡、英國、中國讀書和工作,讀書時對公共政策有濃厚興趣,第一份工是做青年事務的社工,他認為,當中經驗也與幫助初創企業類似,都是幫助其他人不斷成長,實現自己的夢想理念。

從事社會創新相關工作多年,他相信這範疇對未來社會十分重要,「商業對一個社會的影響力仍是很大的,要成功推倒或者要解決某些問題,很多時都需要商界幫忙。用商業眼光看問題,角度也會很不一樣。政府能夠做的是建立平台,但也要不同界別的力量去參與,才能帶動整個經濟。但商界應該在賺錢以外,也為社會多做一些不同的東西。」

政府近年也開始關注社會創新,他表示,營造一個不同人都能參與的商業環境,對長遠發展很重要。「如今香港有2000多間初創公司,有資金有共享空間,我覺得現在的環境比數年前好很多,但需要改善的是,要加強初創公司的眼界,不能只想香港市場,也要想可以擴展到哪裏。」

—————————————————

陳浩揚小檔案

出生地點:英國
職銜:「南豐作坊」聯席總監
資歷:曾在貝恩公司(Bain & Company)、高瓴資本(Hillhouse Capital)境外PE團隊、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公司(Bertelsmann Asia Investments)風險投資團隊、英國內閣辦公室(UK Cabinet Office)任職

—————————————————

撰文:張綺霞

[email protected]

其他張綺霞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