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la鯰魚效應 (高天佑)
中共十九大工作報告提出「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愈開愈大」,儘管不少人半信半疑,不過語音未落,近日便傳出美國電動車龍頭Tesla即將登陸上海自貿區,更破天荒地獲准獨資設廠,顯示「中國會更加開放」或非虛言。對Tesla來說,在內地設廠不但可節省生產和運輸成本,更能解決最頭痛的產能瓶頸。從內地政府角度看,引進Tesla可引發「鯰魚效應」,有助促進中國成為「電動車第一大國」之目標。但這個雙贏方案可能也有輸家,包括比亞迪(01211)、吉利(00175)等國產車廠,短期內須面對超級過江龍Tesla的「挑機」。
解決產能瓶頸 利大於弊
事實上,關於Tesla落戶中國設廠的消息已傳了超過一年,據了解,該車廠兼具尖端技術和一流品牌,可說「皇帝女唔憂嫁」,向中方開出頗「辣」的條件,包括希望成為第一家在內地獨資經營的外資車廠,避免其核心技術外流予中方合作夥伴。矢志打造為「電動車第一大國」的中國政府,對於Tesla也十分重視,由國務院副總理、剛晉身政治局常委的汪洋親自過問,他還於今年4月在北京接見了Tesla老闆馬斯克(Elon Musk)。
據《華爾街日報》引述消息人士報道,Tesla與中方的談判已達成協議,將會落戶上海自貿區獨資設廠,投資額達90億美元,預料兩年內落成,初期主力生產Model 3車款供內地及海外銷售。Tesla對此消息不置可否,僅重申一直積極尋求在中國設廠的機會,目標是在年底前公布具體方案。
至今為止,Tesla在中國市場面臨很多困境,一方面不像國產車廠般獲得政府可觀補貼,更須繳付接近40%關稅及增值稅,導致該車廠同一車款在內地的售價較美國高出一倍。儘管如此,Tesla憑着技術和品牌優勢,去年在中國賣出約1.1萬輛電動車,銷售額約10億美元,佔其總收入七分之一,中國為該車廠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市場,Elon Musk更預料中國很快會成為最大市場。
無論如何,在中國設廠對於Tesla肯定利大於弊,其堅持獨資(或佔多數股權)設廠雖仍難避免25%關稅,卻起碼可以節省生產和運輸成本。更重要的是,Tesla技術和品牌皆屬一流,新車向來「唔憂賣」,但長期以來最大挑戰為產能瓶頸。例如最新的Model 3已獲全球逾50萬買家付款落訂,然而美國廠房產能進度遠遜預期,原本估計在10月底前可交付首批1500輛車,至今卻僅完成了可憐的220輛,按此速度,不知猴年馬月才可滿足逾50萬輛訂單。所以在中國的廠房落成後,預料有助大大改善產能問題。
國產車廠須升呢迎戰
對中國政府來說,過往幾年補貼扶持國產電動車廠可謂不遺餘力,現在包括比亞迪、五龍(00729)、宇通、銀隆等品牌都「有毛有翼」,吉利、長城(02333)等傳統車廠亦已斥巨資研發電動車;當局在此時引進Tesla這家全球龍頭,可望引發「鯰魚效應」,避免國產車廠「閉門造車」甚至「池中無魚蝦自大」,同時有助中國搶先確立電動車行業標準,進而達成「電動車第一大國」之願景。
更多高天佑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