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板不容再拖 (陳海麗)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StartupBeat創科鬥室」

港交所正計劃設立創新板,但「同股不同權」未必有利投資者。(路透資料圖片)
為吸引新經濟公司來港上市,港交所(00388)早前就設立創新板徵求市場意見,希望尋求共識推出全新集資平台,鞏固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信報》StartupBeat請來Click Ventures創辦人陳海麗(Carman),以投資者角度討論對創新板的看法。
主持:尹思哲 《信報》科技編輯
嘉賓:陳海麗 Click Ventures創辦人
尹:以你多年天使投資者的經驗,你怎樣看待創新板計劃?
陳:香港嘗試以新政策,提供平台予新經濟,我們對此非常歡迎。現時全球不少地方都留意到將來的世界與科技掛鈎。我們經常走訪不同國家,得悉各地正推行不同政策,歡迎初創前往發展。舉例說,美國納斯特推出私人市場(Private Market)以培育準上市的初創公司, 期望他們獲大型科企垂青。
此外,美國亦有新措施幫助初創接觸投資者。 此事多少跟眾籌平台Kickstarter有關,該平台本來不允許眾籌股份。大家見到平台上只准「捐錢」或預先訂購,規模已做得很大。即使計劃及產品未推出,已經可籌集到幾百萬美元。由於很多人願意付錢,以支持各種新構思,有投資者想到不如研究一個平台(私人市場)並容許出售股份。
香港保守須急追
尹:本地有不少人透過Kickstarter眾籌,外國亦有不少交易所接受創企申請上市,為何香港要另推平台?
陳:剛剛提到的選擇是全球性的,若我想接觸世界各地的目標客戶,可以在Kickstarter上發布預購活動,支持者來自100個國家或地區。反觀香港卻沒有平台讓發起人舉辦活動,接觸本地支持者。例如我經營一間餐廳,建立了一群擁躉,他們除了經常光顧,或購入大量現金券外,他們沒機會成為股東,而外國就有這個平台。
香港亦需要機制培育本地的初創,現時創新公司有很大自由度,可以選擇把母公司設於任何地方。若本地欠缺平台發展,創企就會離開,連投資者亦會跟着離場。香港在舊經濟時期已建立很好的金融體系,在港上市的公司特別值錢。若我們現時仍不建立平台以囊括新經濟,將相當可惜。
高風險投資將來
尹:各界對創新板有很多意見,你又如何評價箇中風險?
陳:投資者都會把風險程度分為高、中、低3個級別,我們這類初創高風險投資者,亦會劃分不同股份類別。投資傳統的公司時,因該公司本來就有架構及資產,投資者可得知其估值, 注資可獲多少股份皆有數得計。但新經濟是投資將來,該公司其實還未發展,自稱有價值的項目仍未變現。所謂風險投資者,就是一句「Okay,我們信你」。我們就願意承擔風險,預先計算潛在的估值,提供資金以尋求將來價值。
有些公司估值很高,但未有任何實質業務,單是一份簡報已自稱值3000萬元。若我注資300萬元,那麼我只佔公司一成股份,而創辦人就佔九成,在沒有機制保障下,萬一創辦人突然放棄發展、肅清公司,拿走我的資金怎辦?因此,現在創辦人多只會擁有普通股, 投資者手上的則是優先股,確保比創辦人更早拿回資金。
尹:若單從投資者角度出發,創新板框架的「同股不同權」,未必有利投資者。你有何看法?
陳:同股不同權方面,投資新經濟就是為了投資「千里馬」。我們要明白,初創管理層的方向比自己強,他們會為公司增值,投資者應該一致認同。惟我們有時都會擔心,若初創讓不同投資者成為股東,假如大家想法不同,新投資者權力又足以左右決策方向,股東之間就會出現分歧。萬一有股東能夠把方向完全扭轉,改成有利自身公司的話,那就會很危險, 其他股東的利益亦會大受影響。故希望建立有關機制,以保障大家。
尹:創新板諮詢期中,有反對的意見擔心將出現大量失敗公司。你又有何看法?
寧願損手莫落後
陳:大家都明白現時要抓緊創新的趨勢,你看到國家之間都有很大競爭,正在「搶人才」,他們都推出不同政策吸引專業人士。上市層面而言,美國納斯特可招徠科企;另一個層面, 就是應對剛起步的初創,有些地方推出「初創簽證」,冀吸引初創到自己國家發展;甚至有一些地方,連公司都不需要開設,只要你熟悉數碼科技就可以落戶。
十幾年前我自己辦初創,當時沒那麼多標準, 甚至連優先股都未普及。這十多年來,大家慢慢學習及建立很多規矩,當涉及的風險愈高,就愈需要機制來保障,以免走歪。現時香港亦要趕上,初期難免會「損手爛腳」,面對不少前所未有的問題,但這都是必須經歷的。 你總不可能說「我唔掂,我唔做,我而家Safe(安全)」,那就會落後全世界。
註:以上嘉賓訪問均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完整訪問視頻,請上http://startupbeat.hkej.com觀看。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語言學習平台AI化 五大方針融入流程
繼加拿大電商平台Shopify要求要盡用人工智能(AI)改善營運後,美國網上語言學習平台多鄰國(Duolingo)亦有類似安排,該企在職場社交平台領英(LinkedIn)貼出聯合創辦人及行政總裁Luis von Ahn一張員工備忘錄,介紹他所提倡的「AI優先」(AI-first)計劃。
- Posted May 2, 2025
- 0
-
公平代碼拓新藍海(車品覺)
作為長期觀察科技趨勢的專家,我一直關注在德國柏林創業的n8n,近日由Highland Europe領投,他們完成一輪頗具象徵意義的融資──5500萬歐羅B輪資金。
- Posted April 30, 2025
- 0
-
無線仿生手臂|義肢仿生臂 分離後仍能操控
英國機械人初創公司Open Bionics推出全球首款無線仿生手臂Hero,所有義肢產品均以3D列印製成。
- Posted April 30, 2025
- 0
-
Qwen3|阿里Qwen3懂深思亦可速答
阿里巴巴(09988)開源新一代通義千問模型Qwen3,包括兩個混合專家(MoE)模型及6個密集模型,參數範圍由6億到2350億不等,現可於人工智能(AI)開發平台Hugging Face,以及代碼託管平台GitHub下載。
- Posted April 30, 2025
- 0
-
AI搶飯碗|六成美國人料AI搶記者飯碗
美國智庫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近日發表調查結果,發現去年當地約一半成年人表示,未來20年內人工智能(AI)將對人們獲知的新聞內容,產生非常負面(24%)或有些負面(26%)的影響。
- Posted April 30, 2025
- 0
-
量子競賽|微軟憂美量子競賽落後中國
微軟(Microsoft)今年2月發表拓撲量子處理器(QPU)Majorana 1,近日總裁史密夫(Brad Smith)在網誌撰文稱,「儘管大多數人認為美國仍佔據領先地位,但我們不能排除戰略意外的可能,中國或已與美國處於同等地位。」
- Posted April 30, 2025
- 0
-
AI引導輿論|人工智能引導輿論遠勝真人
瑞士蘇黎世大學的研究團隊早前在社交媒體Reddit,在ChangeMyView子版論壇做一項社會實驗,測試人工智能(AI)在現實環境的說服力。
- Posted April 30,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