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網媒的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尹思哲)

By on April 8, 2017

 本文作者為尹思哲,為新媒體評論員,為《信報》撰寫專欄「EJ GLOBAL plus 國金趨勢」。

Medium精英作者群來自全球。(圖片來源:Pakutaso)

Medium精英作者群來自全球。(圖片來源:Pakutaso)

本地網媒做極唔起,西方Media Startups就風生水起,原因是什麼?我算過來人,想找到答案。當下,西方網媒百花齊放,不,他們不以網媒自居,他們管自己叫「Media Startups」或者「New Media Venture」,其中有3個最值得研究參考:Medium、The Information跟Axios。

光計命名,本地和西方已有根本性分別:本地經營者多以「網媒」自居,西方則叫做Startups或Venture,有顛覆和冒險之意,他們要改變和超越媒體的操作。

我認為透過比較海內外「網媒」和「Media Startups」經營實況,從他們經歷的成與敗,能夠歸納出一些Dos和Don’ts供參考:

Medium讓精英無酬奉獻

Don’ts︰不要自己創造內容。

Medium創辦人Evan Williams改名最「見骨」,乾脆以「Medium」命名,開宗名義「我不創造內容」,他不要建立一個盛載長文的網站,而是通過科技集結最聰明的人,賦予他們改變世界的工具。Medium精英作者群來自全球,Williams一毫子稿費也不用付給他們。

Don’ts︰周身刀無張利。

打開本地網媒的首頁,看了看,心有戚戚然。這些報道有多少已經在fb看過?本地網媒有一共通點是「百貨公司」,上至天文下至港聞,左至環保右至財經,都有得睇。前《華爾街日報》記者Jessica Lessin創辦了The Information,標榜「只有這裏才看得到」的科技業內幕深度分析,每日刊登文章不多,但精要,全年訂閱盛惠399美元,跟《華爾街日報》睇齊,Mark Zuckerberg也是忠實訂戶之一。

生存之道 先免費後收費

Don’ts︰「立足本土」不衝出國際。

香港本土市場太細,是不爭的事實。受影響的是所有香港大中小企,媒體也是一門生意,自然要接受這定律。昔日香港電視業影響力足跡遍布全球,從馬拉到美加都有忠實觀眾。當年的海外市場,亦要派員遠赴海外「征討」,今天有了互聯網可以直達受眾,若題材合適,還有藉口不面向國際嗎?

Don’ts︰寫給同行而非消費者。

「傳媒人只寫給傳媒人看,而不是寫給消費者,這是傳媒所面對最大的問題。」Axios創辦人Jim VandeHei這樣說。這家由 Politico 幾位創辦人Jim VandeHei、Mike Allen、Roy Schwartz成立的新媒體,去年獲得了千萬美元創投,宗旨是為讀者創造能於手機快速獲取的專業新聞。

Dos︰免費開始然後逐步收費。

香港可能是全球最「擁抱免費內容」的城市。聽過這笑話:香港人買新手機多少錢眼不會眨,但要付1美元用WhatsApp,覺得「好憤怒」、「好唔抵」。VandeHei分享當年經營政治媒體Politico的策略,值得參考:最初2、3年走免費路線,利用廣告收入「以戰養戰」,加強內容後,再推出收費產品擴展戰線,終達至廣告與訂閱各佔一半收入。

港成功3案例:不談政治

Dos︰大膽起用科技人。

重文輕科技,是普遍本地網媒的死穴。立足香港的lifehack.org全公司沒有傳媒人,由為數不多的Project Manager,基於大數據和經驗,每日聯繫來自全球幾百名「供稿單位」、分派寫作題材。網媒若不夠資源吸納科技人,就只好使用科技公司的工具,轉換跑道, 變成科技平台的「重量使用者」和「內容提供者」,那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

Dos︰Cut the crap!重質不重量。

年輕一代終日浸淫於手機和社交媒體,他們嫌傳統媒體太「口水」,格式太冗長。相反, 傳統媒體為取悅年輕用戶,改玩社交平台的遊戲,祭出誇張標題、性感照及讀後「感覺良好」的軟性內容。Axios的誕生要改變這現狀:以短的、精要的、點列的方式傳遞專業新聞分析。有評論以「Twitter和The Economist的結合」來形容這新體裁。

文首舉了3個外國新媒體例子,最後我再舉3個香港製造、能夠不靠投資者「科水」的,分別是Lifehack、Hypebeast和Unwire.hk,共通點是只談生活不談政治,同樣值得大家參考研究。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