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媒的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尹思哲)
本文作者為尹思哲,為新媒體評論員,為《信報》撰寫專欄「EJ GLOBAL plus 國金趨勢」。
本地網媒做極唔起,西方Media Startups就風生水起,原因是什麼?我算過來人,想找到答案。當下,西方網媒百花齊放,不,他們不以網媒自居,他們管自己叫「Media Startups」或者「New Media Venture」,其中有3個最值得研究參考:Medium、The Information跟Axios。
光計命名,本地和西方已有根本性分別:本地經營者多以「網媒」自居,西方則叫做Startups或Venture,有顛覆和冒險之意,他們要改變和超越媒體的操作。
我認為透過比較海內外「網媒」和「Media Startups」經營實況,從他們經歷的成與敗,能夠歸納出一些Dos和Don’ts供參考:
Medium讓精英無酬奉獻
Don’ts︰不要自己創造內容。
Medium創辦人Evan Williams改名最「見骨」,乾脆以「Medium」命名,開宗名義「我不創造內容」,他不要建立一個盛載長文的網站,而是通過科技集結最聰明的人,賦予他們改變世界的工具。Medium精英作者群來自全球,Williams一毫子稿費也不用付給他們。
Don’ts︰周身刀無張利。
打開本地網媒的首頁,看了看,心有戚戚然。這些報道有多少已經在fb看過?本地網媒有一共通點是「百貨公司」,上至天文下至港聞,左至環保右至財經,都有得睇。前《華爾街日報》記者Jessica Lessin創辦了The Information,標榜「只有這裏才看得到」的科技業內幕深度分析,每日刊登文章不多,但精要,全年訂閱盛惠399美元,跟《華爾街日報》睇齊,Mark Zuckerberg也是忠實訂戶之一。
生存之道 先免費後收費
Don’ts︰「立足本土」不衝出國際。
香港本土市場太細,是不爭的事實。受影響的是所有香港大中小企,媒體也是一門生意,自然要接受這定律。昔日香港電視業影響力足跡遍布全球,從馬拉到美加都有忠實觀眾。當年的海外市場,亦要派員遠赴海外「征討」,今天有了互聯網可以直達受眾,若題材合適,還有藉口不面向國際嗎?
Don’ts︰寫給同行而非消費者。
「傳媒人只寫給傳媒人看,而不是寫給消費者,這是傳媒所面對最大的問題。」Axios創辦人Jim VandeHei這樣說。這家由 Politico 幾位創辦人Jim VandeHei、Mike Allen、Roy Schwartz成立的新媒體,去年獲得了千萬美元創投,宗旨是為讀者創造能於手機快速獲取的專業新聞。
Dos︰免費開始然後逐步收費。
香港可能是全球最「擁抱免費內容」的城市。聽過這笑話:香港人買新手機多少錢眼不會眨,但要付1美元用WhatsApp,覺得「好憤怒」、「好唔抵」。VandeHei分享當年經營政治媒體Politico的策略,值得參考:最初2、3年走免費路線,利用廣告收入「以戰養戰」,加強內容後,再推出收費產品擴展戰線,終達至廣告與訂閱各佔一半收入。
港成功3案例:不談政治
Dos︰大膽起用科技人。
重文輕科技,是普遍本地網媒的死穴。立足香港的lifehack.org全公司沒有傳媒人,由為數不多的Project Manager,基於大數據和經驗,每日聯繫來自全球幾百名「供稿單位」、分派寫作題材。網媒若不夠資源吸納科技人,就只好使用科技公司的工具,轉換跑道, 變成科技平台的「重量使用者」和「內容提供者」,那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
Dos︰Cut the crap!重質不重量。
年輕一代終日浸淫於手機和社交媒體,他們嫌傳統媒體太「口水」,格式太冗長。相反, 傳統媒體為取悅年輕用戶,改玩社交平台的遊戲,祭出誇張標題、性感照及讀後「感覺良好」的軟性內容。Axios的誕生要改變這現狀:以短的、精要的、點列的方式傳遞專業新聞分析。有評論以「Twitter和The Economist的結合」來形容這新體裁。
文首舉了3個外國新媒體例子,最後我再舉3個香港製造、能夠不靠投資者「科水」的,分別是Lifehack、Hypebeast和Unwire.hk,共通點是只談生活不談政治,同樣值得大家參考研究。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AI 與機械人的前沿發展(吳壽冠)
近期的發展焦點,則是代理型人工智慧(Agentic AI),讓 AI 不僅能執行預設任務,還能作出推理,動態調整策略、整合多模態數據,並與環境互動。至於下一個發展重點,很多業內人仕皆認為是實體人工智慧(Physical AI),把人工智能加入一個「身軀」(Embodiment),融入我們生活及工作各個環節,進一步改變人類生活與產業運作模式。
- Posted April 22, 2025
- 0
-
AI時代的斜槓與韌性(黃岳永)
還記得筆者早前與大家分享所開發的人工智能(AI)聊天程式「Professor E」嗎?這位具有深厚創業經驗的Professor E,能夠與學生進行自然語言互動,了解他們的學習進度、興趣愛好和情緒狀態,並根據個人情況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建議和情緒輔導。
- Posted April 22, 2025
- 0
-
未來預言|蘇萊曼預言 智能將成新貨幣
微軟人工智能行政總裁蘇萊曼(Mustafa Suleyman)近日接受新聞工作者泰帕克(Jules Terpak)的YouTube頻道訪問時表示,在人工智能(AI)年代,生活成本大幅降低,日後或只需更少收入,便能維持生計。
- Posted April 22, 2025
- 0
-
AI電影節|美著名編劇揚威
由香港科技大學早前舉辦首屆「AI電影節」,活動吸引業界重量級嘉賓參與,包括著名出品人向華強與演員向佐等。
- Posted April 22, 2025
- 0
-
應科院|25年轉移1500項技術
截至去年底,應科院已向業界轉移逾1500項技術,取得1100餘項國際專利,並在取得最多美國專利的頂尖研究和政府機構中排名第42位。
- Posted April 22, 2025
- 0
-
應科院|港人樓稠密 利低空經濟測試
應科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接受本報專訪時稱,香港是地形複雜、高樓密集、人口稠密的城市,正好為「低空經濟」提供獨特的測試場景,預期無人駕駛自動穿梭小巴將於2025年內,在香港開放道路上運行及測試。
- Posted April 22, 2025
- 0
-
Workday|資料已脫敏 成訓練寶庫
國際雲端企業管理軟件公司Workday成立於2005年,利用20年來從客戶累積的大量數據,Workday獲得了分析企業資訊、訓練AI模型的良好基礎。
- Posted April 22,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