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收購金融科技創企求生 (劉冠時)
本文作者劉冠時,為《信報》撰寫專欄「EJ GLOBAL plus寰球信識」
金融科技(FinTech)以創新、便利和低成本為賣點,儼然成為銀行以外的另一種主流金融服務,關於金融科技勢將取代傳統銀行的分析此起彼落。然而,對於金融科技初創公司和傳統銀行而言,強強聯手,新舊結合,似乎是更現實的做法。
不少金融科技公司都由二三十歲的年輕人領軍。他們利用天馬行空的創意、扎實的技術功底和緊貼潮流的宣傳攻勢來俘虜人心。這些新公司的重要優勢是它們所受到的技術系統和法規上的限制較小,變相有更多發揮空間,其設計的產品往往針對銀行無法提供的服務。
此外,傳統銀行的規模龐大,在處理業務時難免會有官僚體系造成的時間拖延,而管理眾多實體分行和員工的成本同樣不菲,故收費和所需時間都遠高於金融科技公司。
現金將成歷史名詞
以英國的Netmeg為例,該公司號稱英國最大的「機械人理財顧問」(Robo-Advisor)供應者,以人工智能(AI)技術,在線為客戶進行財務規劃,讓不少無法負擔高昂銀行顧問收費的投資者受惠。Funding Circle等點對點借貸平台同樣打破傳統,實現網上借貸,省卻大量銀行所要求的繁複手續。
而流動支付的發展更是迅速,蘋果公司的Apple Pay、Google的Android Pay、騰訊(00700)的微信支付和阿里巴巴的支付寶大行其道,不但大受年輕人青睞,也獲得來自各行各業的商戶予以配合。蘋果行政總裁庫克(Tim Cook)2015年曾豪言,隨着數碼支付技術的普及,現今大學生的孫子輩將「不會知道什麼是現金」。
不過,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能夠在金融海嘯和歐債危機等災難性慘劇衝擊下仍屹立不倒的傳統銀行當然不會坐以待斃。金融科技並非初創企業的專利,銀行家自然也明白,今時今日要讓年輕客戶動輒親身去銀行排隊已經無法跟上節奏。
摩根大通和美銀等大行都以推出應用程式(App),讓客戶隨時隨地管理賬戶。英國的Clydesdale Bank和Yorkshire Bank的自家App提供更人性化的輔助功能,包括在用戶的銀行戶口出現透支時作出提示。
儘管如此,如上文所言,銀行的陳舊系統和龐大規模是它們自身的瓶頸。但另一方面,傳統銀行也有初創企業難及的優勢:品牌效應、客戶網絡、充裕的人力和資金。再者,從法律和實際操作層面來看,至少短期內,新型金融科技仍離不開傳統銀行服務的支持。以Apple Pay和微信支付等流動支付系統為例,它們都必須綁定儲蓄卡或信用卡,無法獨立為用戶提供「銀行戶口」。有見及此,不少銀行和金融科技初創公司乾脆合作甚至合併,取長補短。
市場調研機構IDC和SAP在2016年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全球約有34%銀行計劃跟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當中25%有意進行併購。西班牙銀行桑坦德(Santander)的英國分部去年跟美國初創企業Kabbage合作,為中小企在最快數小時內批出貸款。
財力雄厚的傳統銀行收購增長迅速的中小型金融科技公司,不失為「一家砌牆兩面光」的雙贏之舉。不少大型銀行近年積極實驗各種新式科技的可行性,對於何種產品最能優化業務,有更深刻的了解。它們已開始在併購市場四出張羅能為自身「進補」的公司,全面掌控最新技術,並加以投資發展。
而初創企業所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收入來源的穩定性、建立名聲和開拓客源。若它們被大型金融機構以重金收購的話,不但能一舉解決資金問題,日後也能以公司現有的品牌繼續研發和創新。
另一西班牙銀行BBVA也於2016年底宣布收購主打流動支付的初創公司Openpay,藉此加強電子商務和流動金融服務技術。
在傳統勢力和嶄新技術的角力下,目前銀行業已進入1970年代自動櫃員機和指數基金面世後最大規模的變革浪潮。時間將證明,雙方將如筆者預言般互補合作,還是繼續鬥個你死我活。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