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大數據社會(占飛)

By on November 22, 2016

本文作者占飛,為《信報》撰寫專欄「忽然文化

圖片: Ali Samieivafa

圖片: Ali Samieivafa

英國經濟學教授威廉.戴維斯(William Davies)今年8月撰文,題為〈後真相政治的年代〉(The Age of Post-Truth Politics),指出當今政治已變得由電視騷所主宰,對統計數據已到了崩潰的臨界點,真相已淪為言論衝突的武器;當真相不再能提供大眾所認同的現實,世人還談什麼真相?

話說專家與參與提供真相的機構激增,大多待價而沽,要找到一位願為某一真相背書的專家,談何容易?戴維斯指出,只聚焦於對真相日趨明顯的濫用,那就忽視了一點:真相權威已衰落了相當長的時間,報章或許有助於抵制民粹主義的煽動宣傳,但對真相危機而言,並無任何作用。

戴維斯認為主要問題在於本世紀的真相供應過剩:太多的來源、太多的方法,可信度各不相同,取決於誰給某項研究出資及數據如何得出──目下正處於從「真相社會」向「數據社會」轉變的過程,在此期間,圍繞知識及數據在公共生活中的地位存有諸多困惑,那就加劇了真相本身將被遺棄的感覺。

談不上準確

要理解此種轉變,首先要知道智能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皆因智能手機、智能卡、社交媒體的迅速興起、電子商務作為商品消費服務方式乃至感應裝置日益普及,日常生活留下大量數據;此等量化的數據被稱為「大數據」,而被默許收集的「大數據」可通過分析,從而了解世人消費及思考的模式。

正因如此,真相就會將問題簡化,比如專家可能對什麼經濟政策才正確觀點各異,但如果認同經濟增長及失業率為若干百分點,那麼,至少有一個共同認定的穩定現實,可供正反雙方爭辯;那就不妨以天氣預報為例,某日氣溫為多少度,其實那不是真相,皆因天氣預報原理與情緒分析極之相似,通過大量感應裝置所收集的數據,然後就會變成對持續趨勢的描述,只供參考,談不上準確。

撰文 : 占飛

 

更多占飛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