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創業救香港(管理新思維)

By on September 30, 2016

原文刊於《信報》的專欄「管理新思維」

左起:陳志輝、馬墉傑、羅曼穎。

左起:陳志輝、馬墉傑、羅曼穎。

統籌:陳志輝(中大EMBA課程主任)

主持:陳志輝、羅曼穎

嘉賓:馬墉傑(利興鑽石集團主席)

整理:謝冠東

陳:陳志輝  羅:羅曼穎

馬:馬墉傑

香港創業的黃金年代

羅:今天的主題是「創業救香港」,我們應該從何談起呢?

馬:由1949年開始吧。那是香港重要的分水嶺。二戰過後,香港只餘幾十萬人口,但到1965年,卻已暴增至300萬人。我在五十年代出生,其時香港百廢待舉,並不興旺,大家最嚮往政府工,鐵飯碗;其次洋行工;否則就只能為唐人開辦的南北行打工,工作艱辛,終年無休,就只有在新年初一到初三休息幾天。那時香港人浮於事,不少人被迫創業。有點資金的就開「山寨廠」,造塑膠、造紗布,請幾個工人。工人若有積蓄,又再自立門戶。香港後來的工業家,都是這樣出身。我父親也是從一人公司做起,當年他在香港採購鑽石,寄到泰國售賣。

香港這段期間起飛,與大陸的特殊情況有關。其時大陸被海外封鎖,所有貨品都要經香港進出,香港成了大陸唯一的窗口。此外,當時的大陸企業賺了錢,也多會把資金留在香港。故這段期間香港銀根鬆動,利率偏低,也造就了創業者。

香港在戰後可說走了運,而到1979年又有第二波機遇──中國實施改革開放。這時香港已取消了「抵壘政策」,新移民減少,刺激工資上漲。而新開放的中國,不論工資和地價都異常低廉,香港商人於是帶同技術和管理知識,前往珠三角創業,而規模則比香港大上十倍百倍。

陳:你看這些有利的創業環境,到底是計劃出來還是純粹碰運氣?

馬:我不相信世上有算無遺策的計劃,但最重要是天時、地利、人和。當遇上三種條件都合適,我們就有機會,最後只視乎人們會否把握。創業家的特技,在於能見人所未見,並把這些願景化為現實。

一帶一路:新的創業機會

羅:香港已經歷兩次黃金機會,近期「一帶一路」成了熱話,它是否第三波機遇?

馬:沒錯。香港人千萬別看輕這個鴻圖偉略。

陳:但有人會說這只是一個概念,他具體上可以怎樣做呢?他甚至會說這些機會不是他的,他又不是身處大陸,那又怎能掌握?

馬:那就等同1981年鄧小平宣布改革開放,有人也說不過是個概念。然而政府只能給你創造環境和機會,說明國家的發展去向,往後就由你去想想怎樣把握箇中良機。創業家就是會有想法的人──積極的人能在困難中尋見機會,消極的人卻在機會中只見困難。大家不要覺得前途一片灰暗,發揮好奇和幹勁,你將能創造一番事業。這就是1%與99%的分別,你想做那1%,還是99%?

陳:我們希望能由0.5%提升到1%,再進步到1.5%,這就是教育之道(笑)。

馬:終歸來說,我認為一帶一路很有意思。為何西方國家在二戰後獨尊美國?因為它推行馬歇爾計劃,投資貧困的歐洲國家,重振歐洲經濟,反過來又能跟美國貿易,達到雙贏。這件事製造了很多好感(goodwill),眾口稱譽,致使美國獲得一眾盟友支持,兵不血刃擊敗了共產盟主蘇聯。一帶一路,亦同樣會為中國贏得大量國家的外交支持以及貿易機會。

創業最重要一問

陳:回首前塵往事,廣華醫院的經歷對你極有意思,可否談談?

馬:我發現人生最快樂的事,與賺錢無關。這是30歲前的事了,有一次我兩歲的女兒發燒,就到廣華求診,幾天後她痊癒了。幾天後我回到廣華,看到院長,他問起我的女兒,我就反過來問對於廣華,我們有什麼地方可以施以援手。我知道醫院一定有所匱乏,但有哪一範疇院長很希望開展,只是缺乏資源?

他兩星期後回覆我,說想增設兒科深切治療部,專門治理不足月、只懷胎6至7月的初生嬰兒,有些體重只有一兩磅。我只簡單一問:你能保證這部門真能救回性命嗎?他說第一天未必,但一周內必定能。我問性命攸關,為何政府不撥資源?他說當時的政府不覺得重要。從此可見,我們往往要找前線人員,才知道哪項需要最急切。

我立即答應尋求資金,並於第二天就找到鄧肇堅爵士慷慨解囊。它3個月後就開幕,你曾聽說過政府醫院能在3個月內達到如此創舉嗎?但假如這是前線人員渴望開創的,他就會有99%的理由說那做得到;可是假如是上司要求他們開辦的,他就會有99%的藉口說那不可行。

故我們如要做一番事業,最直接的方法還是問受眾到底他們需要什麼援手,他就會坦言相告。最開心的是,25年後我再拜訪廣華,問同事兒科深切治療部還在嗎?他說當然在,那是非常重要的。原來香港的嬰兒夭折率位列全球最低,何解?當第一個部門設立後,全港的醫院都發現它非常有用,於是只要有產房的醫院都增設了這部門。因此當你做了一件好事,其他人就會參照,影響力可以無遠弗屆。

我問他這部門使用率如何?他說現在廣華每年有6000名嬰兒出生,大概有300名需要送往深切治療。我問假如沒此部門,有多少會夭折?他說大約四分一。過去5年,每年75個嬰孩獲救,已是2000人。再加上它已廣及全港三十多家醫院,數字已是不可估量。

所以我勸勉大家,做事前不要太計較實際成果,那有時無法預測。更重要的是創造影響力。我亦很慶幸我很年青就投入這件事,以至在35年後,我仍能親眼目睹它的成效。

陳:這也是創業舉隅。創業最重要仍是問:到底做這一件事,能夠幫助誰?創業並非追求致富,而是心繫着到底自己要解決什麼問題,是別人解決不了的。你要「每下愈況」,走到最底層、最前線,找出現實世界的需要。這才是創業者的追求。

香港欠的是優質職業

羅:我們呼籲年輕人創業,但有人會問創業前是否要先累積一定的資金、經驗和人脈?

馬:我認為創業在年齡上沒有一定之規。何況創業鮮有一炮而紅,總是要從錯誤中逐漸學習和改進。年輕人創業固然有不少失敗例子,但年長的卻鮮有創業成功。很少人在45歲後創業仍能創造大型事業。誠然,KFC創辦人58歲才創立炸雞店,但那是罕有的例外。

陳:年輕人創業的優勢,在於他們輸得起。即使失敗了,所輸亦是有限。而且每一次失敗,你亦從中賺取了經驗。相反,到你有一定年紀,有了社會地位,你就可能無法承受失敗和衝擊,怕丟了面子。那道理就跟趁年小學單車一樣,那時你不怕跌倒。

馬:那又像球員,到30多歲就要退役,這是自然現象。故在適當時候碰上機會,就上馬吧。就像跳降傘,先跳出去再說,跳了之後才發現如此過癮。

陳:你和兒子馬衡創辦的創業平台浩觀(CoCoon)也在幫助創業者。

馬:隨着社會演進,大型企業愈來愈多,卻擠壓了小型企業的生存空間。大公司聘用大量人手,然而工資偏低。香港的問題不在於失業,而在於就業質素。便利店或快餐店的職位,算不上一份好工。假如你只賺二萬元,生活確是相當艱苦,你會毫無積蓄,覺得人生杳無希望。如果我要改善香港人的生活,我們就要創造更多優質職位。

我只是個小市民,並不奢望政府能出力。我希望先做一個示範單位,在五年前是第一個成立這類平台。今天香港已有約40個創業平台,那是美事。香港要有將來,就必須有創業家。縱然創業不是人人成功,但一千人中有兩人功成,就可能是下一個Steve Jobs或李嘉誠。這就是香港的希望。

「一帶一路」是國家的發展去向,往後就由你去想想怎樣把握箇中良機。(資料圖片)

「一帶一路」是國家的發展去向,往後就由你去想想怎樣把握箇中良機。(資料圖片)

《管理新思維》節目由中文大學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課程(EMBA)與香港電台合辦,星期日下午2時至4時在FM92.6香港電台第一台播出。

EMBA網址:http://www.cuhk.edu.hk/emba/

節目預告:10月2日: 讀易經.通管理,嘉賓:公共衞生顧問網絡總監尹慧兒。

cuhk-30sep

更多「管理新思維」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