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區塊鏈體驗活動(中環OL黃)
8月中,外星人參加了微軟在數碼港舉行的一個金融業用戶體驗活動,其業務拓展、雲端及企業策劃總監Marley Gray亦同場介紹了微軟在區塊鏈的創新金融科技方案。
今次的活動和以往一般着重理論和介紹剛起步的科研公司不同,活動有超過12間有成熟技術方案夥伴及近百客戶積極參與。是以往比較少見到的, 感覺實在。
次按爆煲可避免
過往外星人也詳細介紹過區塊鏈是一種新興工具,可以讓企業、工業和公共機構在不需要第三者平台下,近乎即時進行及核對交易,做到精簡流程、節省開支及減低詐騙的風險。
在金融應用方面,由貸款、債券、商貿付款,以至身份管理及驗證都一應俱全。而微軟在這方面的新進展是他們已建立了一個生態環境可以讓用戶快速學習區塊鏈科技,有效支援迅速增長的分散式記賬科技(關於這Distributed ledger已在以往文章曾敍述)去解決安全、效能、合規及營運方面的特定和嚴格業務及技術要求。R3等國際財團【註】及成員亦有參與微軟的區塊鏈項目實驗,以提供現在國際性數一數二的區塊鏈沙盒工具。此外,微軟亦已提供如AlphaGo般有自學能力、數據管理及分析能力的智能系統。
在金融領域運用方面,區塊鏈可以取代目前在場外交易和掉期合約裏的ISDA(國際掉期與衍生工具協會)合約;交易所將來可以大幅縮減結算方面的工作,縮短結算時間,最快的本地交易可以在數小時結算,不需要等上一天。
另一方面,買房過程包括在政府檔轉名、給律師辦理的文件核實、等銀行批按揭利率條款等等的程序,可以由總共數周縮短至幾天。國際滙款由隔日轉即時。至於2008年發生的次按爆煲亦可以避免,因為每一層按揭貸款的紀錄在區塊鏈系統中是透明及自動化的,非常容易核實;而且因為有大數據,所以便可以即時釐定每一單的按揭借貸息率和條款而做到智能貸款。
基建代替中間人
何時可以看見上述的服務面世?暫時沒有答案。但筆者相信不是一兩年的事,粗略估計需要5至8年,因為區塊鏈體系結構最少有三層,包括底層好像微軟現時開發的智能大數據資源平台和其他大機構的數據庫;中層會包括一些身份核實、保密軟件、區塊鏈接口及區塊鏈數據服務;最上層才會放各行業的軟件方案。那表示在這個新的鏈條裏,雖然從前的中間人沒有了,但換來的是一些我們普通人更看不通的基建。各行各業的服務方案必須要依靠上述所講的中層和最底層的基建上。
雖然區塊鏈技術聽進去好像未來會變得愈來愈方便,但是筆者仍然喜歡約15年前還沒有智能手機的世界──「冇得撈啦」的細龜手機年代,一個科技只會帶來更有效率而沒有帶來負擔的方案。
最近,筆者右眼眼角膜忽然受損,導致兩隻眼也睜不開,發現舊式電話可以摸到「字粒」,比平面的智能電話更加容易控制。
科技方向應談論
筆者覺得,最簡單的便是最透明的。自從世界邁向雲端,手機互聯網絡,便已產生了很多從前不需要的消費,現代人一兩年換一次手機,每個月電話及互聯網費用以數百元計,如果家庭成員多,「條數」更厲害。這也是一些從前在香港電訊年代一家一電話不需要的開支,亦會加重基層的負擔。但是現時這些區塊鏈及金融發展的情況就像香港家長被迫填鴨式訓練子女一樣,已經差不多喪失了控制權了。你不做,別人做,你便大有可能輸了。
有時候,外星人會覺得那些G20的會議是否也應該討論科技發展的方向怎樣達致平衡呢?哪一種科技應該鼓勵,哪一種科技不應該鼓勵呢?不然,每一次也是馬後炮,待炸彈爆炸以後才想辦法解決。金融海嘯次按的後遺症,今天還在影響全世界的經濟呢!
體驗活動同場亦有其他微軟夥伴公司分享產品, 大部分圍繞着代替現時接聽詢問電話的方案及理財經理會見其高級客戶時的體驗提升,例如AI問卷、大數據分析下的理財策略建議和圖表數據顯示方法、智能閱讀文字,從而自動檔案分類建立大數據分析功能等等,都很有新意,大飽眼福。
中國信貸強化「科技」
熟悉外星人的也應該知道外星人甚少介紹小型股,除非認識管理層,今期破例介紹一隻:中國信貸(08207),因為過去一年筆者有不少時間出入這間公司的辦公室樓層,也認識他們,很多次看見其管理層及團隊認真工作;此外,過往一兩年公司的方向也很積極,好像今年5月就宣布購入科技公司Bitfury以拓展區塊鏈技術,是在中國市場公司裏比較少見的先鋒。
集團最近宣布一拆5及在原有的公司名字上加「科技」二字,改名中國信貸科技,也是方向正確。一般分析員目標價維持買入,目標價在4元至5.2元間。本季該股股價由2.98元升至現今的4.51元【圖1】。外星人過往一年半逢低和回吐時吸納少許,也有些斬獲。
另外,日本股市日經指數15000點水平今年三次考驗皆跌不穿,隨着美國可能加息,美元轉強,日圓轉弱的情況下日股可能向上突破【圖2】。
註:R3是一間總部設於紐約的區塊鏈科技公司。由超過45間國際金融機構組成,專門研究和拓展區塊鏈在金融上的應用,成員包括柏克萊銀行、高盛銀行、蘇格蘭銀行、瑞士銀行、加拿大銀行及其他各世界大型銀行金融機構。
更多中環OL黃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