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種面對失敗的方法!矽谷大咖、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教你反敗為勝
原文刊於創新拿鐵 Start up Latte
成功是許多人追求的目標,但人的一生中總會面臨失敗。比起害怕失敗,我們或許要學著正確看待失敗。對許多人來說,失敗就像夢魘,帶來恐懼。然而矽谷大咖、商業專欄作家、前CNN廣播節目主持人甚至是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都曾失敗,他們是如何面對失敗?
本文整理四種面對失敗的方法:1.成功的反面不是失敗,「而是放棄繼續學習」2. 與其失敗後期待不再犯錯,更該吸取成功經驗。 3. 失敗並不是不成功,而是在嘗試之後放棄。 4.擁抱失敗,珍惜那些令你感到不愉快的經驗。
1.成功的反面不是失敗,「而是放棄繼續學習」
活躍於矽谷的創投家Guy Kawasaki,他最出名的經歷是,曾經擔任蘋果公司的行銷主管(負責塑造蘋果產品的形象)。Kawasaki今年於美國Woodside Priory School畢業致詞,他告訴學生如何才能永不失敗:大多數的人都認為成功的反面是失敗,但是他們都說錯了!在真實的世界裡,成功的反面並不是失敗,而是放棄繼續學習。不論在未來的人生裡要做什麼,他只希望學生能拼命達成兩項成果:成功或是繼續學習。
他提到一個例子,在學界裡擁有高成就、學業滿分能夠錄取耶魯、史丹佛等知名大學。就連臉書跟Google都希望這些人能直接放棄大學,去為他們工作。但這並不表示他們可以因為自身的優秀,就不需要嘗試新事物、跨出舒適圈。若他們只怕一次的失敗會毀掉自己完美的紀錄,而不想承擔風險繼續去挑戰和學習,那才是真正的失敗。只因你已停止成長與學習!
如果你不是一位高成就者,沒有傲人成就,然後就自暴自棄,這讓人感到非常遺憾。因為你放棄了還沒發揮的潛力,這才是真正的失敗!
成功的反面不是失敗而是放棄學習。如何在未來的人生中避免失敗只有一個方法,只要持續學習,你就不是真正的失敗。Guy Kawasaki希望學生永遠記得一件事:保持學習!繼續成長!
2. 與其期待失敗後不再犯錯,更該吸取成功經驗
新創公司Rype Labs的CEO Sean Kim 曾被提名為加拿大未來傑出的36位創業家之一(Canada’s Next 36 entrepreneurs),並在20歲時就創立五間新創公司,其中Needle更獲得傑出創業獎。但Kim並不是一開始就一帆風順,他從學校自願退學之後,屢次面臨事業失敗及找不到工作的困境,而從中發現人們常認為的「從失敗中記取教訓」這個觀點其實並不正確。
當你失敗時,即使不再犯相同錯誤,下次也可能會出錯。大部分的人與成功創業家一樣,對於未知感到恐懼,害怕犯錯。但是差別在於有經驗的人知道該怎麼減輕錯誤。
與其失敗後期待自己不會再犯錯,更該吸取過去經驗讓犯錯機率降到最低!
3.失敗並不是不成功,而是在嘗試之後放棄
知名管理顧問及前CNN廣播節目Global Evolution 的主持人JD Messinger 第一次跨行嘗試製作電視實境秀時,沒有任何經驗,在頭三個月失敗地一蹋糊塗。找不到作家、主持人、花掉總預算的了一半,做出來的影片依舊不可用。在經過了5、10、15甚至50次的嘗試後還是行不通,感受到了挫敗。但是他並沒有因此放棄,持續嘗試。在六個月後,他的實境秀成為頻道上的第一名。
他認為失敗並不是不成功,而是在經過許多不成功的嘗試之後放棄。
避免失敗的關鍵在於堅持下去,發現錯誤,並想辦法解決。永遠不要對找出問題投降!
4.擁抱失敗,珍惜那些令你感到不愉快的經驗
美國第一位女性拉丁裔大法官 Sonia Sotomayory在2016羅德島大學畢業典禮,藉由第一次工作面試時被簡單問題難倒的尷尬經驗告訴畢業生,只有自信並不代表你準備好了。
在人生中會有許多感到頓悟的時刻(The Ah-Ha moment)是你第一次得到對自身還有所處世界的洞察,你發現了周遭的事物並不是你原先所想的模樣。而令你感到不愉快的時刻(The Uh-Oh memories)則是發生在自問自己,我到底在做些什麼的時候。
比起好的經驗,我們可以從那些不怎麼好的經驗中學習到更多。糟糕跟頓悟的時刻都該珍惜,因為所有的錯誤、失敗、尷尬還有失望都是能變得更有智慧的重要元素。
從上述的案例,我們可以知道失敗的感覺並不好受。但比起失敗更重要的是,該如何面對失敗,並從中學習、成長,堅持下去!
參考資料:
2. Ten life lessons learned from failure
3. Don’t Quit – Lessons From Failing
4. Sonia Sotomayor Tells Grads To Embrace The Awful ‘Uh-Oh’ Moments
譯者介紹:Sally,一位讀外文的女生。喜歡新奇的事物,也喜歡食物。小時候的夢想是當一名忍者,長大後的夢想是希望能到處冒險,用文字記錄每個令人心跳的瞬間。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機械人時代來臨|輝達與特斯拉引領人形機械人革命 香港如何融入全球競爭?
在國際市場中,科技巨頭輝達(Nvidia)和特斯拉(Tesla)分別以其通用人工智能驅動的高性能技術與高度實用化的工業機械人,為全球機械人工業樹立了標杆。在人型機械人的未來,香港如何發揮自身優勢融入這場全球變革,EJ Tech 和你探討這個趨勢吧。
- Posted November 27, 2024
- 0
-
晶片大戰|南韓明年推780億低息貸款支持晶片產業
南韓財政部公布,當局計劃明年推出14萬億韓圜(約780億港元)的低息貸款,以支持其晶片產業。
- Posted November 27, 2024
- 0
-
決策者慎防勝利沖昏頭腦(車品覺)
「熱手效應」(Hot-hand Effect)來自1985年美國心理學家吉洛維奇(Thomas Gilovich)的研究,他們分析了美國職業籃球聯賽(NBA)球員連續成功投籃的數據,所謂「熱手」更多是觀察者一種認知偏見的現象。
- Posted November 27, 2024
- 0
-
房地產科技|MTR Lab加盟城越拓地產科技
中國專注房地產科技(PropTech)創新的企業聯盟城越UrbanLab昨天宣布,港鐵(00066)全資子公司MTR Lab正式加盟為新成員,雙方將攜手在綠色創新、智慧城市等深度合作。
- Posted November 27, 2024
- 0
-
念力操控|Neuralink新試驗 念力控制機械臂
億萬富豪馬斯克旗下神經科技公司Neuralink,周二獲准啟動新可行性研究,透過N1植入物及腦機介面,讓志願者以念力控制機械臂。Neuralink發文形容,此舉不僅恢復數碼自由,亦是恢復人身自由重要第一步。
- Posted November 27, 2024
- 0
-
AI工具|美八成年輕領袖 上班採用AI工具
任何流行的辦公室技術往往吸引年輕人搶先使用。生產力應用程式Google Workspace委託哈里斯民意調查機構,訪問美國1005名年齡介乎22至39歲、主要為領導層的全職工作者,以探討其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使用情況。
- Posted November 27, 2024
- 0
-
AI耶穌|瑞士教堂辦告解 已跟千人互動
位於瑞士琉森的彼得禮拜堂(Peter's Chapel),今年8月起破天荒在告解室引進實驗性質的藝術裝置Deus in Machina,並於今天(27日)分享專案成果。這位「人工智能(AI)耶穌」以桌面電腦運算,在熒幕呈現數碼臉孔。
- Posted November 27, 2024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