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繁昌透析 科大生創新創業——急速成長緣由(廖美香)
團結香港基金最近調查了本地大學畢業生創業並成功集資的情況,希望藉分析結果量化大學在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的努力。
研究對象是成功集資的科技相關初創企業,它們集資類型包括天使基金、種子基金、A輪融資等,或上市、被收購等方式,有關資料主要透過專門收集全球科技初創企業集資數據的Crunchbase及香港Startup募資記錄完全資料庫取得。結果顯示,成功集資的香港科技初創企業數目顯著上升,由2007至2011年的35間,上升至2012至2016年的66間,增幅達88%。總計近10年本港成功集資初創有101間,其中本地大學校友有份創辦的成功初創企業有30間,佔總數的比率為30%。
觀察近5年各大學畢業生的成功創業情況,香港科技大學急起直追,創業的成績最為優秀。
科大於2007至2011年間的得分只有0.866分,之後5年(2012至2016年)躍升至5.082分。在初創企業之中,創辦人來自科大的學生,躍升為全港院校之首,遙遙領先於其他院校: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兩者同得2.916得分;理大0.75 及城大 0.416。(見附表)
香港科技大學校長陳繁昌教授接受訪問時表示,對於研究結果感到欣喜,並將着力提升創業文化。他對香港青年參與創業的趨勢感到樂觀。
廖︰廖美香 陳︰陳繁昌
廖︰科大近5年,作為後起之秀。有何感受?
陳︰科大的理念和使命之一是要用科技創業為香港的經濟提供幫助和貢獻,創新及創業精神亦一直是科大的DNA,科大對於能協助推動香港科技初創企業的發展感到非常欣喜及鼓舞,這亦是對科大推行全人教育,以及鼓勵創新創意理念和創業精神的認同。
科大提供支援
廖︰科大為何近5年,創業成績可急起直追?
陳︰科大一直在創業方面提供不同平台和計劃,為學生提供各種學習、培訓和實踐機會,提倡和推動創業精神。近年,科大配合政府推出的一系列資助初創企業的計劃,成立創業工作小組,探討長遠的策略性發展規劃和框架,再整合校內資源,加強與知識轉移活動相關的制度、政策和程序,並成立各種基金支持開發有發展潛力的尖端技術。2014年科大更設立一個協理副校長(知識轉移)的職位,專責統籌校內所有創新創業活動、加強與業界合作,以及協助科大成員成立初創公司。
過去5年,科大創業中心開辦多項包括創業周、訓練營,以及各類研討會和講座,向同學提供各行業最新資訊,並安排他們與業界及投資者會面,就創業計劃進行交流。創業中心舉辦的科大百萬創業大賽,今年已進入第6屆,多年來為有潛質的創業計劃提供種子資金。不少擁有自己生意的科大畢業生,當年都曾參與這個比賽。今年比賽更由香港擴展至北京、廣州南沙、深圳,以及澳門共5個城市。
除此以外,大學於深圳、南沙及佛山均設有研究中心,為初創企業提供一個產品研發及知識轉移的基地,全球領先的無人機製造商大疆創新(DJI),當初便是於科大深圳研究院開展生意王國。教學方面,科大近兩年陸續開辦與創業相關的課程,去年亦在校園設立共享空間「The BASE」,為學生提供一個交流及實踐創業計劃的平台,並率先引入外國熱門創業比賽模式如駭客松(Hackathon),營造創業氛圍。學生亦自發組成「企業及創業平台」,舉辦如創業師友計劃等活動。
廖︰你覺得院校能帶動社會參與科研創新?
陳︰政府撥出2億元作為科研創新企業配對基金,我擔心是不夠人參與申請,不是院校教授做不了;原因是香港創業文化環境尚未成熟,在外國有好的項目,風投基金就會來。Google也是學生做出來的項目,教授感到榮耀,史丹福大學也受惠於Google。現在港府定下這方向,肯定是好的,對鼓勵學生創業有好處,也令教授做研究受益。
科大只有500名教授,如有一成教授參與已很好,即有50名教授,當中有一半(25人)肯下海便很厲害。科大本科生有2000人,校方設有創業中心、比賽,當中一成參與便有200人,如有一半創業便有100人,四倍於教授的人數。再說,科大還有博士生、碩士生,均可參與創業。
B級學生故事
廖︰你覺得科大的創業文化如何?
陳︰學生在學時要做論文及學習相關的知識。如果在學時學術訓練不足,我們要負上責任。然而,有的學生的天分,重點不在於考試。著名的DJI創辦人汪滔,是科大學生;他自認是B級學生,但喜愛落手做實驗。他自幼熱愛玩模型飛機,在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學系就學期間,參與機械人團隊,在這平台學到控制(control)竅門,因而成功研製航拍。如果我們沒有機械人這平台,汪滔只管讀書、考試,那就畢業,浪費了人才。科大有教授取得UGC獎,放心血帶學生去參加國際競爭,締造環境給予學生,使科大有競爭優勢。
我不太擔心學生的創業氛圍,感到學生創業文化的趨勢正在改變。學生都想做點事情出來,可能這裏有汪滔創立DJI,也有在數碼港創業的陳易希(被稱為首位星之子)作為典範,也可能是國際上出現Mark Zuckerberg等創業巨星。另一些原因是香港經濟波動,激起了學生創業的需求。
香港出現了co-working space,由3、4年前沒有到現在有40多間,參與項目競投者一半是本地人,一半是國際的。國際創業者為何來港?原因是香港靠近中國市場,如果產品經香港進入,要有合作夥伴。香港的大學招收非本地學生有好處,能滙聚國際人才。美國矽谷是全球招攬人才的,在那裏能自由發展,充滿機會。香港也要如此發展。
更多廖美香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