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眾籌發展的啟示(鄧文耀)
上周到了越南出差,看幾個當地的項目,發覺這幾年經濟增長不錯之餘,互聯網的發展也是一日千里。
筆者有空到一些近郊地區的咖啡店坐下來,雖然是一間非常破落的小店,一杯咖啡只要港幣10元有找,居然也有WiFi提供。據一些當地朋友說,近年政府着重對互聯網基建設施的規劃,也放了不少資源協助初創企業成長。
其實整個東南亞地區,新加坡更不用說,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等地也在進行網絡基建配套,初創企業培育及法制配合方面有顯著的改善。
新加坡推眾籌平台
以眾籌行業為例,近期東南亞各國都陸續實施法律指引讓股權眾籌得到實質發展。事實上,在東南亞地區超過九成企業均為中小企業,九成人口都在這些中小企工作,但這些企業比國內中小企向銀行融資更為艱難。據亞洲發展銀行資料,低於兩成中小企能向銀行貸款,超過900萬間東南亞中小企都吃了銀行的閉門羹。
有見及此,隨着股權及獎勵眾籌的興起,東南亞各國政府也認為這個是協助中小企發展的大好機會,但同時也擔心一旦全面開放未能保護普通投資者,故此目前各國都推出限制參與股權眾籌的方案。
例如去年2月,新加坡政府便容許淨資產超過200萬坡元,或過去12個月收入不少於30萬坡元的個人參與股權眾籌,合資格的個人只要在眾籌平台登記個人資料及提供證明文件,就可以滙錢到平台賬戶投資在平台的各個項目。雖然這門檻將大量希望參與股權眾籌的普通民眾拒之門外,但相信此舉不失為一個鼓勵當地股權眾籌市場有效啟動的良策,一旦某些平台在這政策下逐步成長形成一定的品牌,股權眾籌模式也沒有爆什麼龐氏詐騙之類的問題,到時也有可能把該淨資產及收入的門檻逐步降低,讓眾籌發展進一步擴張。
大馬政策相對寬鬆
相對而言,馬來西亞的股權眾籌政策則相對寬鬆。當局規定,當地企業最多只可以在12個月內融資約85萬美元,以及合共在股權眾籌平台不可以融資超過約140萬美元。對投資者來說,每位股權眾籌投資者無論有多少資產或收入,單個項目最多投資約1200美元,一年內最多投資額則定在約12000美元左右。
有趣的是,當局設定一個cool down時段,在個人投資後6日內可以全額拿回投資額,已進一步保護一些一時興起的非專業投資者。在泰國,情況與馬來西亞類似,投資者可以最多投約1500美元於單個項目,一年投資上限約15000美元。另外,越南及印尼當局去年也宣布正準備推出股權眾籌法案推動行業發展。
不難發現,鑑於股權眾籌法制的不同及東南亞各地的經濟情況不一,新加坡當局要求的專業投資者資質及當地的經濟條件,讓不少當地的股權眾籌平台傾向於一些較大的項目,例如一些房地產及生物化學小型企業的項目,往往輕易過百萬美元的融資額,相對其他地區則不少初創型企業融幾千美元至幾十萬美元不等。然而無論是怎樣的政策也好,有政策指引總比沒有政策好,畢竟目前眾籌發展均為全球各地融資市場的大勢所趨,就算目前一些相對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都已經推出股權眾籌的政策,然而一些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區,還沒有相關政策配合並嚴格禁止股權眾籌,其實也甚為可笑。
更多鄧文耀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