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Pro起得快落得快(高天佑)
此文為節錄版本,原文請按此。
或曰,GoPro究竟做錯了什麼,以致業績和股價忽然這麼慘淡?弔詭的是,該公司其實沒怎樣行差踏錯,問題只在於大批競爭者急起直追,包括Nikon、Canon和Sony等老牌相機大廠,以及小米和HTC等後起之秀,都在2014年底至2015年初進軍運動型相機市場,讓GoPro的獨市優勢在短時間內快速流失。
GoPro發跡於美國加州,2002年成立,但初期經營十分慘淡。其創辦人Nick Woodman甚至要好像早年的影帝梁家輝般,在路邊做小販賣珠鏈和皮帶幫補開支,皆因當年數碼相機尚未普及(人們的「自拍習慣」亦遠不如今天狂熱),GoPro的運動型相機仍使用菲林拍攝,質素有限,沖晒也不方便,因此未能流行。
直到近年,GoPro能夠突圍而出,全靠結合數碼相機技術,成功開拓了此前無人涉足的數碼運動型相機市場,滿足了大批既熱中於登山、潛水及踩單車,同時希望全程拍攝的用家需求。但就技術而論,GoPro其實沒有太大優勢,其產品只是採用對外採購的相機元件,再設計為便於運動攜帶的造型,並加上防撞和防水外殼。相比之下,Nikon、Canon及Sony等老牌相機廠的技術先進得多。這可見於GoPro自2014年大受歡迎的HERO4之後,一直未有推出全新旗艦機款,HERO5至今只聞樓梯響,正因技術上面臨瓶頸,難再有突破。
若論價錢,GoPro的HERO4等主流機款售價仍逾2000港元,相反小米和HTC等後起之秀推出的運動型相機,只需400多至1200港元。儘管小米和HTC產品的性能未必及得上GoPro,卻可吸納「旨在平平哋玩吓」的大眾用家。
定位兩頭不到岸
換言之,人們現在若想追求高質素拍攝,很可能會選擇Nikon、Canon和Sony等貨色;若要「夠平」,則會揀小米或HTC。在一年多前還享有獨市優勢的GoPro,現在猶如兩頭不到岸,十分尷尬,難怪銷售業績和股價同步插水。
GoPro的好景不常個案亦給予投資者啟示,在趨勢易變的科網時代,一些公司能夠成功彈起、產品或服務大受歡迎,或許只因有先見之明,成為開拓藍海市場的先行者(first-mover),飲盡頭啖湯,但這不代表其具有經得起比併的核心競爭力,隨時會被實力雄厚的對手快速「遲來先上岸」。這類公司的最佳出路之一,其實是被巨型企業收購,獲得技術和資金上的靠山,近日便盛傳蘋果公司有意收購GoPro,或可為後者帶來一個理想歸宿。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