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科九招 行貨格局(艾青天)
上周在添馬上演的「節目」非常緊湊,令人目不暇給,先有周三的行政長官2016年《施政報告》發布,繼而有周四的立法會行政長官答問大會,再有周五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拉布,若非周末台灣總統選舉轉移港人視線,社交媒體可能仍會給《施政報告》或議會議題「洗版」。
公眾對今年的《施政報告》同樣劣評如潮,認為梁振英上任以來乏善足陳,所提方案了無新意,而且無法實現,但他依然「自我感覺良好」,還認為如果2012年已有普選,他必然仍能勝出,云云。
創投基金「派錢」措施
那邊廂,「官到無求膽自大」、「百毒不侵」、但又尚未到天堂接收早已為她預留位置的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對上司的《施政報告》自然讚不絕口,同時又不忘「賣花讚花香」,指政府的福利政策細緻而又窩心,云云;顯然已是人在世間心在天堂,完全無視社會對政府施政的怨氣。
政府幾經艱辛成立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一時躊躇滿志,提出「九大招」促進本港創新和科技的發展。內容大致上是鼓勵跨界別參與科研投資,吸引及培育科技人才,推動本港「再工業化」、支援創科企業創業、使用本地研發的創新和科技,以及建立「智慧城市」等等。
部分落實「九大招」的措施在今年的《施政報告》內均有反映。不過,「九大招」未見得是良方妙藥,反而似是放諸四海皆準的「行貨」策略,新意欠奉;其中較矚目的,算是建議預留20億元成立創科創投基金,以配對形式與私人風險投資基金共同投資。不過,說到底,也不過是一項「派錢」措施。
本屆特區政府每逢推出新政策,總是離不開設立委員會,例如開設督導委員會、投資諮詢委員會,再開設多幾隊公僕處理「派錢」的行政工作,大吹大擂一番,然後一切歸回平靜。這些板斧過往在本欄也有多次討論。
「派錢」措施美其名是讓政府可以靈活運用資源推行一些先導或試驗計劃,而免卻繁複的程序:就每個項目須徵求立法會同意。但在落實遴選撥款項目時,這些基金難免成為政府政治酬庸的工具。設立獨立運作的基金,立法會難以監察,經批准獲資助的項目往往效果成疑。立法會今年在審議政府提出設立新的基金時,宜先全面審視過往各式各樣的基金成效如何,才再作批准,以免公帑變作一筆糊塗賬。
在本港,發展工商業或創科行業或須政府牽頭扶助中小企,政府提出的建議無可厚非,現時阻礙工商業健康發展的「最核心的核心問題」,離不開地價和租金,這點已是眾所周知的事。但政府對「地產霸權」問題,無心、無能、無意、無力對症下藥;回應業界期望,政府一直只有不停以補貼、資助、人才培訓等形式敷衍了事,但這些措施往往又只是部分有關係、有網絡的人或機構可以從中受惠,對於整個行業的收效有限。環保、回收行業正是政府的長期錯誤、資源錯配下的犧牲品。創科業能否打破這種宿命,不妨看看業界的智慧和楊局長的「功力」。
《施政報告》另有一點較少人談論的是,行政長官認為有必要輸入建造業勞工,以「滿足發展需要」。當然,對於精通語言「偽」術的梁振英而言,已在《施政報告》中「閂定後面」,他強調輸入建造業工人須在「保障本地工人優先就業和工資水平的前提下」推行,但眼明的讀者皆了解,這些空洞抽象的所謂「前提」、「原則」最後都是任憑當權者演繹,對於廣大勞動階層卻是毫無保障。
工聯會消極支持
最諷刺的是,《施政報告》公布數天,在議會佔有5席、在勞工顧問委員會有勞方代表的工聯會,對此竟不哼一聲。工聯會過往對輸入勞工政策大聲疾呼,立場不二,但對於《施政報告》提到輸入建造業工人建議卻噤若寒蟬。
工聯會議員陳婉嫻曾表示,非常介意公眾指她出賣工人利益,但以近日在某些勞工問題上看來,工聯會有何實質行動維護工人權益?較早前標準工時委員會因為未能就立法方式規管工時,委員會勞方委員兼工聯會理事長吳秋北只是以離場抗議表態,而委員會主席梁智鴻對工聯會的取態只表示「感到惋惜」,委員會工作還是繼續進行;工聯會亦未有把行動升級,變相消極支持政府和資方的工時建議。
在爭取重大勞工權益的議題上,一般工會若認為資方與政府取態不合理而又不肯妥協,便隨時組織工業行動向政府和資方施壓,過往不乏例子令勞工問題得以進展;但過去多年,香港工會已甚少採取大規模工業行動,同時勞工權益則一再受侵蝕。
工聯會等親建制組織,憑藉政府在制度上的便利,佔盡各商議勞工政策的平台,但沒有充分發揮維護工人利益的角色,只有定期收取政府資助搞搞僱員培訓課程(內容似興趣班多於實際增值課程)等,可說尸位素餐。
如今《施政報告》把輸入建造業工人放入施政方針,看來事在必行;工聯會能否放下盲目支持政府的惡習,認真保障打工仔的前途,這可能是主宰工聯會於下屆立法會選情的試金石。
更多艾青天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