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億,技術主義的小甜品
《StartupBeat編按:本文作者為信報網站劉怡》
190億美金的收購價格,收購談判花了11天,確定價格也只用了一周時間,Facebook這次出手稱得上快、準、狠,而被收購的一方,WhatsApp似乎也沒有拒絕的理由。
這無疑是今天互聯網業界最大的新聞,沒有之一。
Facebook隨即公佈的詳訊中披露了收購的細節,190億美元的收購金額中,40億美元是現金,約120億美元價值的Facebook股票,還有給WhatsApp創始團隊大約30億美元的四年行權的限制股。
此外,WhastsApp的CEO Jan Koum也將進入Facebook的董事會,收購後,WhastsApp保持原有品牌,獨立營運,模式類似2012年Facebook買下的Instagram。
Facebook創辦人兼行政總裁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能拍出190億美元,當然不是貴不貴的問題,而是值不值的問題。
Facebook目前市值1500億美元,尤其Facebook的投資併購策略又是以防禦性見長,有別於另外一家互聯網巨頭Google的前瞻性收購策略。如果Zukerberg還在看百億美金以下的項目,也是對股東和公司前途的不負責任,既然公司發展出現嚴重的策略短板,就要盡快補足,才有長遠。
沒有能夠順利向移動互聯時代轉型成了Facebook的策略漏洞,這是Facebook這段時間最為焦灼的事情,而其中,最重要的誤判就是發展基於移動終端的即時通訊工具。
這讓Facebook的社交關係延伸長時間維持在web頁面上,將社交關係的鏈接和拓展局限在基於web的Email contact list 中。
但是,移動終端的普及和智能化發展迅速,手機號碼成為社交聯繫最重要的工具,基於此開發出的即時通訊工具更是一發不可收拾,歐美市場有WhatsApp、Snapchat,亞洲市場有Line、Wechat,而Facebook雖然隨後也推出了Messenger,錯過了市場先機,這個項目在Facebook的產品當中始終沒有起色。
反觀WhatsApp,它現在的全球用戶有10億,用戶達到4.5億,其中70%的用戶每天登錄,現在每天還新增100萬用戶,而且在歐美的大部分地區,WhatsApp都佔據主導地位,遠超過Facebook的Messenger。
另外, WhatsApp每天發送的消息規模達到全球電信的短信數量,有數據顯示,每天有10億張照片、2億條音訊消息、1億條視頻消息在Whatsapp上傳輸。
如果Facebook不在此時併購,也有可能日後會被WhatsApp併購,在瞬息萬變的移動互聯時代,沒有不可能。
而Zukerberg當然不是泛泛之輩,他領導的Facebook創造出的企業文化,就是能夠做到兼容並蓄,讓參與其中的人可以專注於自己既有的業務發展,制定屬於自己的成長方向,而且還可以從Facebook的經驗、資源和規模中受益。
對於始終專注於技術與產品的Whatsapp的兩位創始人,Jan Koum和Brian Acton來說,這無疑也是接受併購的必要條件。
Koum在2009年開始創建WhatsApp,並找來他在雅虎的前同事Brian Acton。Koum最初設想這個通訊工具能讓使用者隨時發佈個人狀態,在最初只吸引到幾千名用戶,但是在2009年下半年,WhatsApp添加了短信功能,不料想開創移動通訊的領先應用,現在亞洲市場如日中天的微信是追隨者。
Koum與Acton對技術與產品的熱愛,讓他們從一開始就決定要讓使用者為產品付費,而不是通過資本運作來跑量,讓用戶數攀升,繼而從中賺取廣告收入,或乾脆是靠出賣用戶數據作為營收手段。
這其實是典型的歐美的創新企業的商業哲學,用產品說話。甚至,他們不需要市場銷售團隊,就是靠好的產品獲得用戶,因為產品好,用戶願意為產品付費,排斥廣告以期更好的用戶體驗,從而粘住用戶。
在Facebook併購這支團隊時,整個團隊也只有52人,而且,其中一半以上是技術人員。
在具體的產品應用上,WhatsApp的表現也十分簡單,核心功能始終圍繞如何讓用戶更便捷的收發消息,精準,專注,到達直接。
WhatsApp的一位投資人在此前甚至表示說 ,WhatsApp是對於SNS模式的重新想像。「你真正的社交圖譜到底看起來是什麼樣的?是和你通過短消息聊天的這些人,還是Facebook上那幾百個你根本就不太認識的人?答案很顯然是前者,而這就是WhatsApp能夠捕獲的價值。」
Zukerberg似乎也捕獲了這個絕佳機會。他說,這個收購將加速Facebook連結世界與資訊的能力。WhatsApp聯合創始人兼CEO Jan Koum則表示,「我們很激動與榮幸可以與Zukerberg和Facebook合作,推動我們的產品繼續增長面向全球更多用戶。」
至少目前看來,這是一次理想的牽手,而且,稍微放大一點說,這個併購雖然交易規模很大,但是也不過是技術主義和專業主義者的小甜品,因為不管市場怎麼變化,領導未來並從中產生價值的終究仍是技術和專業主導的創新,而非其他。
《信報》網站 劉怡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AI 與機械人的前沿發展(吳壽冠)
近期的發展焦點,則是代理型人工智慧(Agentic AI),讓 AI 不僅能執行預設任務,還能作出推理,動態調整策略、整合多模態數據,並與環境互動。至於下一個發展重點,很多業內人仕皆認為是實體人工智慧(Physical AI),把人工智能加入一個「身軀」(Embodiment),融入我們生活及工作各個環節,進一步改變人類生活與產業運作模式。
- Posted April 22, 2025
- 0
-
AI時代的斜槓與韌性(黃岳永)
還記得筆者早前與大家分享所開發的人工智能(AI)聊天程式「Professor E」嗎?這位具有深厚創業經驗的Professor E,能夠與學生進行自然語言互動,了解他們的學習進度、興趣愛好和情緒狀態,並根據個人情況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建議和情緒輔導。
- Posted April 22, 2025
- 0
-
未來預言|蘇萊曼預言 智能將成新貨幣
微軟人工智能行政總裁蘇萊曼(Mustafa Suleyman)近日接受新聞工作者泰帕克(Jules Terpak)的YouTube頻道訪問時表示,在人工智能(AI)年代,生活成本大幅降低,日後或只需更少收入,便能維持生計。
- Posted April 22, 2025
- 0
-
AI電影節|美著名編劇揚威
由香港科技大學早前舉辦首屆「AI電影節」,活動吸引業界重量級嘉賓參與,包括著名出品人向華強與演員向佐等。
- Posted April 22, 2025
- 0
-
應科院|25年轉移1500項技術
截至去年底,應科院已向業界轉移逾1500項技術,取得1100餘項國際專利,並在取得最多美國專利的頂尖研究和政府機構中排名第42位。
- Posted April 22, 2025
- 0
-
應科院|港人樓稠密 利低空經濟測試
應科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接受本報專訪時稱,香港是地形複雜、高樓密集、人口稠密的城市,正好為「低空經濟」提供獨特的測試場景,預期無人駕駛自動穿梭小巴將於2025年內,在香港開放道路上運行及測試。
- Posted April 22, 2025
- 0
-
Workday|資料已脫敏 成訓練寶庫
國際雲端企業管理軟件公司Workday成立於2005年,利用20年來從客戶累積的大量數據,Workday獲得了分析企業資訊、訓練AI模型的良好基礎。
- Posted April 22, 202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