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變革下的銀行業發展(曾昱)
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過去十幾年中,銀行業一直是最賺錢的行業之一。即使在經濟增速放緩的「新常態」下,銀行業依然可以憑藉其龐大的資產規模和明顯高於其他行業的利潤率而一枝獨秀。在2014年A股最賺錢的十大上市公司中,銀行佔據八席。與此同時,外界對於銀行壟斷地位的批評也從未終止過。批評者普遍認為壟斷地位造成了銀行過高的利潤率,擠壓了其他行業的發展空間,不利於經濟的良性發展。互聯網金融的出現讓人們看到了打破這種壟斷的曙光。
互聯網金融真正開始進入大眾的視野,並在中國成為一個熱門話題,是始於2013年。阿里巴巴公司推出了一款面向普通互聯網用戶的在線投資平台——餘額寶。這款能讓中小投資者以最低一元的資金間接投資於門檻高達千元的貨幣基金的理財產品,如今在中國已經家喻戶曉。餘額寶憑藉其高效的提現速度和出眾的回報率,迅速搶佔了大量用戶存款,直接抬高了傳統銀行的吸儲成本。
銀行業面臨的另一項挑戰來自於其作為金融仲介機構的業務份額遭到了侵蝕。P2P模式是目前公認的對銀行較大的挑戰之一,其通過網絡平台撮合了借款人與貸款人之間的業務需求,從而跳過了銀行的仲介職能。P2P模式在最近五年發展迅猛,由於國內對此行業的監管存在大量空白,而且進入門檻遠低於傳統金融行業,其一直呈現出競爭激烈的格局,並且不斷分化出差異化的模式。
傳統銀行面對挑戰與日俱增
媒體大張旗鼓地宣揚互聯網金融對銀行的重大威脅似乎讓其有些手忙腳亂。但如果深入分析互聯網的發展格局,就能看出其實這種威脅是被誇大了。
以P2P模式為例。P2P平台主要大致可以分為無擔保和有擔保兩種模式。無擔保模式的P2P平台作為純仲介媒體,只負責為有借貸需求的資金提供資金匹配,其本身並不參與到抵押、擔保這樣的業務中來。這種模式實質上更接近互聯網金融所定義的模式,即降低市場資訊的不對稱性,有效配置資源,降低交易成本。美國的P2P平台多採用無擔保模式,主要源自其嚴厲的監管。美國金融監管部門對P2P平台風險的嚴格管控,限制了平台對借貸業務本身的參與,使其更注重於仲介業務的優化,提高其維持資訊對稱,降低交易成本的效能。
眾多P2P本質仍是傳統金融
中國目前的P2P市場,絕大多數平台採用的是有擔保模式,其背後依然是傳統金融機構的影子。採用擔保模式的P2P平台,雖然只是多出了一個本金乃至利息的擔保模式,卻從本質上改變了借貸交易的性質。在無擔保P2P平台上,放貸人必須依靠對借款人的個人資訊的解讀和自己的判斷來確定放貸的對象、數額和利率。這使得貸款人成為了違約風險的唯一承擔者。這種制度從結構上分散了風險,解除了傳統的金融機構作為風險仲介的功能,實現了互聯網金融的真正意涵。而有擔保的P2P平台充當起了貸款人管家的角色,不但為其收集客戶資訊,還篩選客戶,並為借貸行為提供資金擔保。這使得放貸人不再需要親自遴選中意的借款人,而是重新扮演了銀行儲戶的角色,只不過收取的利率更高,風險也更大。從這個角度來講,有擔保模式的P2P平台並沒有完成真正的互聯網金融企業所應該承擔的分化、消散傳統金融機構職能的任務,依然只是一個披着互聯網外衣的擔保公司。
既然這些基於互聯網運作的公司的內核依然是傳統金融公司,那其核心競爭力依然會體現在對信用風險的控制上。但在風控領域的競爭中,P2P公司面對銀行這樣的具有制度優勢、人才優勢和規模優勢的傳統金融公司顯然會處於下風。銀行可以採用資金錯配的方式來對抗高壞賬率,擁有高素質的風險控制人才從技術層面降低風險,而且其背後還有「最後貸款人」的央行支持。即使這樣,有擔保P2P公司依然可以遍地開花,其原因在於通過互聯網的外衣躲過現行的監管條例,同時通過虛假貸款做大資金池,人為降低壞賬率,以使公眾低估風險。這種發展模式顯然不能一直維持下去,最近接連出現的P2P平台出現大量壞賬的新聞,已經為這種野蠻生長的模式敲響了警鐘。
互聯網金融難撼動銀行霸主
銀行業在我國金融業中居於支柱地位,在制度上也得到了壟斷性的保護,得以在過去十多年的良好經濟環境中迅速發展。隨着金融改革進一步深入,傳統銀行的市場份額和盈利能力會遭到進一步衝擊。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互聯網金融企業只是在過去銀行並未深耕的領域迅速搶佔了一席之地,比如小微企業的信貸等。餘額寶能在短期內迅速發展壯大,主要依靠的是淘寶龐大的客戶群。一旦這些客戶群的參與出現了飽和,其規模的擴大就會出現瓶頸。即使餘額寶給出了遠高於銀行活期存款的利率,絕大部分人也不會將太多的資金放入餘額寶中賺取利息。因此,風頭正勁的互聯網企業想要通過目前的手段擠佔銀行的生存空間,還難言成功。
互聯網企業與銀行一較高下,目前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直接拿到銀行牌照,成立民營銀行。雖然互聯網企業特別是擁有電商平台的企業,具備了海量的客戶資源,但開銀行畢竟不只是拉存款。銀行的核心競爭力在於能在對信貸風險進行有效控制的情況下賺取存貸利差。未來的存貸利差在利率市場化的大環境下必定會進一步縮小,並最終趨於穩定。而在信貸風險控制方面,互聯網企業雖然具有海量數據的優勢,但主要體現在對貸款人的線上審核。而對於大額貸款所需要的線下審核,互聯網企業難言有技術優勢。
無論如何,互聯網金融的興起已經徹底改變了人們的觀念。銀行在過去的優越環境中賺取了不菲的利益,在剛剛面對電商和P2P公司強勢崛起所帶來的衝擊時,可能會顯得手足無措。其實銀行業所面臨的情況與房地產業類似:在「黃金時代」結束後如何迎接「白銀時代」?雖然互聯網金融一時並無法撼動銀行業的霸主地位,但銀行卻可以從思維層面向互聯網企業學習很多內容。單從龐大的客戶數據這點來說,銀行就可以學習電商,通過對客戶的品質和行為進行數據分析來提升自己的運營效率。再比如說,互聯網行業是一個非常注重用戶體驗的行業,其業務的開展一直是以用戶的需求為導向。而銀行在對待中小客戶時,恰好缺少這種用戶導向的思維。未來的中小客戶將會以互聯網一代為主體,銀行必須學會用全新的方式與其對話。
在制度層面上,金融牌照的逐步放開、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動搖了銀行的壟斷地位;技術層面上,互聯網技術的廣泛運用,讓新興企業不斷蠶食銀行的市場份額。但這種格局的出現,本質上是向市場的回歸,通過激烈的競爭篩選出最優質的企業,從而增強整個經濟體的實力。銀行業雖然面臨着諸多挑戰,但其在中國經濟的土壤中深耕多年,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豐富資源,從而保證其在金融變革的大潮中破浪前行。我們相信,未來會有很多傳統銀行能夠實現華麗蛻變,在互聯網金融時代依然大放異彩。
更多金融協會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