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靠Big Data(黃岳永)
世界博覽會又回到米蘭了!對,是「回到」米蘭,因為意大利米蘭並非首次舉辦世博,早於1906年就舉辦過一次,相隔足足109年。想遊覽意大利的朋友們,今年可以有一個非常好的理由了。
今年世博的主題是Feeding the planet, Energy for life,從食物生產到廚餘處理都包括在內,讓展覽者充分發揮創意。其中一個被廣大網友熱議的便是「未來食物區(Future Food District)」,表面上是一間普通大型超市,擺放了雞蛋、麵包、咖啡豆這些看似普通的貨品,但仔細看才知道內有乾坤。
把手伸向新鮮農產品,還沒觸碰到之前,頭上的熒幕便會動起來,告訴你相關貨品的一生故事。除了標示必備的價錢外,熒幕會告訴你它的所有資料,包括名稱、栽種方法、生產者、產地地圖、食物的營養價值,甚至是從產地運到超市的碳足跡。如果是餅乾或意大利粉這些加工處理的食品,參與生產的工廠資料亦會包括在內。此外還會提供食用建議,一旁的玻璃熒幕可以現場教授烹調方法。總共1500項產品,每樣產品的「前世今生」都一目了然。
來源透明 消費有信心
近年海外及本地相繼出現食品問題,傳媒不時「放蛇」偵查,社交平台亦經常曝光「黑心食品」,令食品安全愈來愈受到重視;現今單靠一個食物營養標籤,或者是政府的定期抽查,已不足以讓公眾對食物感到「安全」。事實上,大家放入口中的食物,從種植、儲藏、運輸、加工到放在超市銷售,每個環節的安全性都不可忽視。打造這個展館的意大利設計師Carlo Ratti在訪問中說過,更多資訊的分享,可以讓人和食物的關係回到過去的誠實以及透明。
的確,對公眾而言,食品的來源更加透明及公開,可以令到消費者有更大的信心。從政府的角度來看,若能充分掌握食品上中下游的數據資料,就可以憑藉這些Big Data追溯本源,建立更有效的食品安全監管與追蹤與監控系統。
在雲端的時代,如何利用Big Data發展新的運作模式,已經成為各行各業的重要議題。從城市交通、商業經營到教育,甚至是選戰和研發藥物,都可以利用數據的分析,評估真實狀況並適時調整策略。在未來,我們的實質生活與科技發展會愈發重疊及互相影響。現今人類每年浪費13億噸可食用食物,相當於全球食物生產量的三分之一,也是餵飽全球八億零五百萬營養不足人口所需食物量的四倍,希望Big Data的運用可以減少浪費,給地球一個持續的未來。
五年後,在中東杜拜舉辦的2020世博,將以Connecting Minds, Creating the Future為題,我相信屆時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將會有更大的驚喜。
更多黃岳永文章:
小啟:日前,馮文《FinTech管與不管兩難》一文提及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常秘黃灝玄,原文應為:「他說,是否推廣財經科技最大的障礙其實就是政府本身,暗指政府的『不規管』才是上策。」本報特此更正。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