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創業教父Paul Graham:如何獲得創業idea (1)
要想獲得創業idea,請別試圖把創業idea想出來,而是要尋找未被解決的問題,最好是你自己遇到的問題。
最好的創業idea通常有三個相同之處:它們是創始人自己要、自己能做出來、別人不認為值得去做的東西。微軟、蘋果、Yahoo、Google 和Facebook 都是這樣開始的。
問題
為什麼說解決你自己遇到的問題如此重要?原因之一是,這保證了問題是確實存在的。你只應該在存在的問題上面花功夫,這點再明顯不過,但目前來說,創業公司所犯的最常見的錯誤就是試圖解決一些沒人有的問題。
我自己也犯過這樣的錯誤。1995年,我開了家公司,想要把藝術畫廊搬到網上。但實情是,畫廊壓根就沒想要走到網上去。那我為什麼還在這個愚蠢的主意上面花了半年時間呢?因為我沒有關注用戶,生造了一個與現實無關的模型,傻乎乎地埋頭浪費時間。直到我試圖說服用戶付費時,我才明白我的模型是錯的。即便如此,我還是心有不甘,費了很長的時間試圖糾正回來。我自己陷進去了,在開發上花了大量時間,一心想著一定要讓他們接受!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創始人會做一些沒人要的東西呢?因為在一開始,他們的創業idea就是想出來的。這樣做相當危險:不僅想不出來幾個好的idea,還會產生一堆聽上去合理但實則錯誤的idea,你一不小心就被“忽悠”進去,試圖把它實現出來了。
在YC 我們會把這類idea 叫做“生造的”或“情景劇”式的創業idea。想像一下,電視連續劇的主角之一開始創業了,然後編劇就得琢磨點東西出來讓他去做,但好的創業idea可不是想有就能有的,於是,編劇就會編一個聽去合理但實則糟糕的idea出來。
舉個例子:為寵物主人打造一個社交網路。這一聽上去好像也沒什麼不靠譜的:養有寵物的人何止千萬,為了寵物,他們一個個又灑心血又灑錢的。所以,如果有這麼一個寵物主人之間能互相交流的網站,他們憑什麼會不喜歡呢。當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興趣,只按2%-3%計算忠實用戶,那用戶數也達百萬級別了。你可以向他們提供專門的商品,又或者對高級功能收費。
這類idea的問題在於,在你向你養有寵物的朋友介紹時,他們不會說:“我絕不會用這東西。”而是會說:“嗯,可能我會用得上吧。”等網站正式上線後,還會有更多的人認為這個idea是合理的。他們自己不會去用,至少目前不會,但他們會想像別人會有使用的可能。如果整個世界都是類似的反應,那最終連一個用戶你都得不到。
關於井
一個創業專案推出以後,必須得有一些的的確確是需要該產品的使用者存在——不是指那些用完一天就算的人,而是迫切需要它的人。通常這類用戶群在一開始的時候都比較小,背後的原因是:如果有大量的人迫切需要某樣東西,而這樣東西只需一家創業公司的努力就能把它實現出來,那它很有可能早就存在了。這就意味著,你得在一個維度上妥協:你要麼創造許多人都只要一小部分的東西,要麼就只針對一小部分人做他們切實需要的東西。
請選擇後者吧。可以這樣說,不是所有這類idea都是好的創業idea,但所有好的創業idea都是屬於這一類的。
請想像一下,x軸代表所有可能需要你的產品的人,y軸代表他們需要的程度。如果把這個模型三維化,就可以把x看成是一個圓,需要你的產品的人被圈在中間;他們對產品的需要程度則用縱深的y軸表示。Google 是個巨大的火山口:用戶數量龐大,也離不開它。剛剛起步的創業公司無法開挖這麼大一個火山口。所以你就有必要選擇所要的洞的形狀:要麼是口大但較淺的洞,要麼就像一口井一樣,口小但較深。
“生造的”創業idea通常屬於第一種,有大量的人會對寵物主人的社交網路表示有那麼點興趣。
幾乎所有好的創業idea都屬於第二種。微軟在做出Altair Basic (BASIC直譯器的一種,由比爾•蓋茲及保羅•艾倫於1975年共同為Altair 8800電腦所開發) 的時候,就成了一口井。在當時,擁有Altair 的人並不多,算下來不過幾千人,但如果沒有這款軟體,他們就只能用機器語言進行程式設計。30年後,Facebook 誕生時也同樣是一口井。他們的第一個網站只對哈佛學生開放,也不過幾千人的規模,但是,這區區的幾千人卻迫切需要它、離不開它。
當你有什麼創業idea時,請問自己這些問題:現在有誰要這個東西?誰會迫切需要,哪怕給他們一個由二人創業團隊鼓搗出來的蹩腳的第一個版本,他們也還是要嗎?如果這兩個問題你回答不上來,那很有可能你的idea就不靠譜了。
你不需要考慮井口的大小,而是要關注如何把井做深,井口的大小只是你在追求井的深度(和速度)的一個副產品。在實踐當中,井口的大小和深淺聯繫十分緊密,當你發現一個idea能強烈吸引到一群特定用戶時,就是一個好兆頭。
需求的形狀像口井可以說是好的創業idea的一個必要條件,但這還不夠。如果說Mark Zuckerberg 做的產品只能吸引哈佛學生的話,那就稱不上是一個好的創業idea。之所說Facebook 是個好的idea,是因為它從一個相對較小的市場迅速成長了起來。大學院校的情況都差不多,如果它在哈佛能行得通,那在其它院校也同樣能行得通,所以Facebook 就迅速擴散到其它院校了。一旦你把所有的大學生都拿下了,那你只需敞開大門,其他人就會自己走進來。
微軟也類似:Altair Basic、其它機器上的Basic、除Basic以外的其它語言;作業系統;應用程式;IPO。
自我
你如何判斷一個idea是否能成?你又如何判斷某樣東西是否是一家大公司的萌芽,或只是一個小眾產品?通常你都無從判斷。Airbnb 的創始人在剛開始的時候並不知道自己面對著多大一個市場。起初,他們的idea比較局限,就只是打算在會展期間讓房子的主人能把空餘的地方出租給別人,而並沒有預見到這個idea會大範圍擴張開來。在一開始他們只感覺到自己可能會成,Bill Gates 或Mark Zuckerberg 剛開始的時候估計也差不多。
偶爾也有從一開始就明顯知道產品能從剛開始的小眾圈子裡走出來的情況存在。有時,我能看到不是特別明顯的路徑,而這是我們YC的一大特長。但無論你經驗如何豐富,都不可避免會面臨一些局限。
如果預測不了自己能否找到idea,又談何在多個idea中間選擇呢?事實叫人失望,但也很有趣:如果你人是靠譜的,那你的預感也不會差到哪裡去。如果你處在一個快速變化的領域的前沿,當你預感有什麼東西是值得一做的話,很有可能你就是對的。
在 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 一書裡, 作者Robert Pirsig 這樣說道:
想畫出完美的作品?先讓自己變得完美,然後隨心去畫。
我是在高中讀的這本書,之後一直都在思考這句話。我說不好他針對畫畫給的建議到底有多大用處,但就創業者面臨的情況而言,卻是很合適的。從經驗出發,要想獲得好的創業idea,你就需要成為能產生這種idea的那類人。
處在某個領域的前沿,並不是說你就必須得是推動領域發展的那個人。你同樣可以是處在前沿的用戶。這其實並不是什麼難事,Mark Zuckerberg 是一個程式師,在電腦上面花了大量的時間,所以Facebook 對他來說就是一個很自然的idea。假如你在2004年問一個40歲左右的中年人願不願意半公開地把自己的個人生活發到互聯網上去,他們多半會以為你瘋了。但Mark 早就活在了網上,對他來說,這個idea自然得很。
Gmail之父Paul Buchheit 說過,那些處於快速變化的領域的前沿的人,是“活在未來”的。再把他的話和Pirsig 的結合一下,就成了:
活在未來,再把缺失的做出來。(Live in the future, then build what’s missing.)
這就很好說明了許多(哪怕不是大多數)最大的創業公司是如何開始的。說起來,蘋果、Yahoo、Google、Facebook 一開始甚至都不是間公司,它們是從創始人所做的東西裡發展起來的,因為當時世界上似乎有未被滿足的空白。
如果你觀察一下那些成功的創業者找到idea的方法,就會發現,他們通常都是先把自己的大腦準備好了,然後再被外部刺激一下,idea就出來。Bill Gates 和Paul Allen 聽說了Altair,就想:“我覺著我們可以為它做一個Basic直譯器。”Dropbox 創始人Drew Houston 經常會忘了帶自己的U盤,於是他就想:“我必須要把檔存到網上去。”聽說過Altair 的人不在少數,忘帶U盤的人更不在少數,這些外部刺激之所以能促使這些創始人開辦一家公司,是因為他們的經歷準備了他們,只要機會一出現,就會被他們注意到。
就創業idea來說,用在它們身上的動詞不該是“想到”而應該是“注意到”。在YC,我們會把從創始人自己的經歷當中自然產生的idea叫作是“原生的 (organic)”創業idea。最成功的創業公司幾乎都是這樣發展起來的。
這可能不是你希望聽到的。你可能本來想著能在這裡找到創業idea的訣竅妙法,但我卻告訴你說,關鍵要有一個以正確方式準備好的頭腦。儘管令人失望,但這卻是事實。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其實也是秘訣,只不過這個秘訣在最壞的情況下要花上你一年的時間,而不只是一個週末。
如果你現在沒處在某個快速變化的領域的前沿,沒關係,你也可以走到某個前沿。比如說,一個人只要智商中上,就可以在一年時間裡走到程式設計的前沿(比如編寫手機應用)。一家成功的創業公司會至少消耗你3-5年時間,這樣算下來,一年的準備也是合理的投入。
在可見的未來裡,學習程式設計也是有必要的。按Marc Andreessen 的話來說就是,軟體吞噬世界,這個趨勢還會持續數十年。
懂得了程式設計以後,只要你有了idea,就能夠實現出來。程式設計當然也不是非學不可(Jeff Bezos 就不會),但卻是一大優勢,假如你在琢磨類似如何上線一個大學版的Facebook 的idea的話,你就不再僅限於“這是個有趣的idea”想想而已,你可以變成“這是個有趣的idea,我今晚就動手做個初期版本出來。”假如你既是程式師又是目標使用者的話,效果更好,因為從開發新版本到用戶測試這個迴圈只通過你一個人就能完成了。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彭博報道|新加坡在加密貨幣中心競賽中領先香港
彭博報道指出,新加坡今年共向加密貨幣業者發出13個加密貨幣許可,其中包括加密交易所OKX和Upbit,以及Anchorage、BitGo和GSR,這一數量是該國前一年的兩倍多。
- Posted December 24, 2024
- 0
-
的士支付|八達通機現可接受PayMe付款
八達通宣布,香港的士司機現可以透過八達通網絡接受PayMe by HSBC的付款,進一步擴大全港超過2.7萬名的士司機的電子支付選擇。
- Posted December 24, 2024
- 0
-
拓代幣化經濟 增灣區金融實力(鄧淑明博士)
區塊鏈是代幣化經濟的重要一環,既可簡化金融資產原本繁複的發行和交易流程,避免了高昂的手續費;而且不受地域限制,能夠24小時全年無休作跨國交易。
- Posted December 24, 2024
- 0
-
本地創科動態|浸大團隊研適配子 治罕見骨骼佝僂病
由香港浸會大學及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領導的研究發現,一種由浸大研發、原本用於治療「玻璃骨」的適配子Apc001,可用於治療罕見骨骼疾病「X連鎖低血磷性佝僂病」,並已獲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的孤兒藥認定及兒科罕見病認定。
- Posted December 24, 2024
- 0
-
本地創科動態|低碳綠色科研基金 累計總資助1.47億
低碳綠色科研基金秘書處昨稱,基金於第四輪申請共接獲約125份申請,最終批出共三個項目,涉及金額約1400萬元。是次獲批的三個科研項目,涵蓋範疇包括推動新能源技術及轉廢為材。
- Posted December 24, 2024
- 0
-
本地創科動態|港辦國際AI挑戰賽 明年3月中大決勝
在歐美同學基金會與國際人工智能及數據產業協會共同倡議下,明年3月將召開「國際人工智能程序設計精英挑戰賽」(IAEPC),料比賽將吸引全球頂尖的人工智能(AI)人才來港。
- Posted December 24, 2024
- 0
-
美國建核聚變電廠 全球首座滿足所需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衍生初創「聯邦聚變系統公司」(CFS),計劃在弗吉尼亞州的切斯特菲爾德縣建造全球首座電網規模的核聚變發電廠ARC,目標三十年代初期投入運作,發電400兆瓦(MW)供15萬戶使用。
- Posted December 24, 2024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