筍工已過時?|AI職稱又多又亂 搵工者「𢱑頭」 熱潮上落快 「提示工程師」不再吃香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CEO AI⎹ EJ Tech」
人工智能(AI)正在創造就業機會,無論上班族或急需人手的公司,今年似乎要面對新難題,就是科技職位名稱變得五花八門,職責又不清晰,稱謂不同但工作重疊,往往讓求職者摸不着頭腦。職場社交平台領英(LinkedIn)首席全球經濟學家金布羅(Karin Kimbrough)最近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時表示,有時一種技術有40多種命名方式,令人眼花繚亂。
當企業撰寫招聘廣告時,工作範圍既要寫得具體,方能招攬到合適人才,同時所涉範疇又要夠廣,根據求職者背景訂造職位,隨着技術發展加以調整。報道提到,不同公司的類似職位,可能冠以「人工智能」、「機器學習」、「數據」或「電腦視覺」等稱謂,繼而是「工程師」、「開發人員」或「架構師」,甚至還會加上「高級」、「助理」或「專家」等術語。
培訓師數據專家變搶手
求職者面試時需要「演技」,企業對外同樣講求「包裝」。紐約人壽保險公司首席數據及分析官Don Vu便舉例,當一間公司刊登新職位時,有時會向谷歌(Google)等頂尖科企取經,參考對方如何為職位命名,有助為公司塑造技術領先的形象。他又發現,數據科學家的角色,正在向AI工程師的角色演變,需要更多的軟件開發技能;對現有員工重新培訓,或能足以勝任此類職位。
《華爾街日報》報道,AI工程師在兩年前,是科技界大熱職位,年薪高達20萬美元(約156萬港元),可惜當年筍工今日已過時。現時推出的大型語言模型,已能夠感知上文下理,只要對員工加以培訓,就會學會如何提示(prompt)及使用模型。報道引述微軟最新報告指出,AI培訓師、AI數據專家、AI安全專家等職位,有望在12到18個月內,成為最搶手的新職位。
報道引述求職網站Indeed資料,軟件工程師的職缺比例,從2019年大約有8.04%,逐步下降到2025年的5.92%。AI或機器學習工程師方面,2019年職缺太少無法統計,現在佔該平台科技職缺的0.3%。全美互惠保險公司(Nationwide)技術總監福勒(Jim Fowler)透露,無意招聘「AI工程師」人才,他認為傳統的軟件工程師,一樣可勝任。

五大筍工毋須學位 年薪90萬
受預算緊張及經濟不明影響,近年企業招聘更趨謹慎,打工仔亦要不斷增值,提升自己競爭力。福勒透露,公司從未招聘「提示工程師」,反而為旗下員工推出AI培訓計劃,「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便是甚受歡迎的課程。他續稱:「無論你從事金融、人力資源還是法律工作,我們都認為這將成為一項能力,而不是職位名稱本身。」
近年Meta、Netflix、亞馬遜等科企,都僱用更多員工開發及訓練AI模型,不惜以年薪90萬美元搶人才。財經網站CNBC今年2月報道,美國AI領域增速最快有五大職位【見表】,最高年薪逾11萬美元(近90萬港元),更可遙距工作及不需學位。
此外,生成式人工智能亦催生多種工作,包括AI事實查核員、內容審核員、培訓師、合規經理等,以確保技術有效且道德地運作。
支持EJ Te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