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電影節|35部片入圍 周六科大放映 知名導演編劇雲集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CEO AI⎹ EJ Tech」
人工智能(AI)過去幾年變化非常迅速,無論《復仇者聯盟》、《蜘蛛俠》及《哪吒之魔童降世2》等多部國內外大片,均有使用AI提升畫面及改善製作流程。香港科技大學將於周六(19日)舉辦「AI電影節」(AIFF),標榜為大中華區首個完全利用AI技術創作,吸引全球逾80個國家和地區、700多部全AI生成的短片作品參與,不少更來自知名獲獎導演、艾美獎提名編劇,業界翹楚與新進的手筆。
評審團最後選出了35部入圍影片,將於周六在科大校園放映,並公布最佳影片、最佳敍事及前沿獎3個獎項得主,有意參與放映會的觀眾可在網址(https://forms.gle/YFYo6ussx2fxhwVCA)登記。科大首席副校長郭毅可提到,AI不僅能夠思考、推理,實際上已經開始創造了。該校去年成立藝術及機器創造力學部,規模不大惟有雄心壯志,有膽量完全用AI做電影節。
奧斯卡得主等猛人任評審
科大相信「AI電影節」的矚目程度,不輸釜山國際電影節及北京國際電影節的AI單元,更邀請多名電影界重量級人物擔任評審,包括以《魔戒》系列聞名、5次榮獲奧斯卡獎的知名製片Richard Taylor;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院長曹頲,以及SIGGRAPH Asia 2025電腦動畫節主席張漢寧等。
此外,活動亦榮獲亞洲數字藝術展、史丹福AI微電影節2025,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的AI電影製作黑客松等夥伴支持。
近日網上掀起「AI生成吉卜力風格」生成圖片的熱潮,外界加倍關心AI版權的爭議。著名電影人香港專業電影攝影師學會名譽顧問魏天明認為,他過去出席多個座談會,聽取廣州律師、科企巨頭及政府官方的意見,惟始終未達成具體結論。
他認為,除了是一條龍研發AI工具,亦以自家數據去訓練模型,否則使用坊間的低成本AI工具,版權上很難說是自己的,商用或要承擔風險。
攝影師魏天明:不怕飯碗被搶
談到AI是否威脅電影從業員飯碗,魏天明指出,「演員係最唔使擔心,每一部片掃描了他,佢都會收回一千萬、兩千萬美金的薪酬」,又稱「電影係Teamwork(團隊合作)」,單憑一人以AI生成100分鐘、200分鐘的電影,然後有人付錢去看,目前未去到這階段,也不會是一兩年的事。
魏天明提到,「邊個最識AI呢,咪AI囉!」他曾為一位南韓女導演,向內地模型DeepSeek分析電影,所得到藝術及技術的答覆,足以令對方流淚動容。他形容,人類與AI工具之間,並非上司對下屬的關係,這種親密關係地位對等,可視為夥伴。他同意,目前AI仍是嬰兒期,政策及法律都在蛻變中。毋庸置疑的是,懂用AI的電影製作人,比不懂用的更具競爭力。
支持EJ Te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