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免費智能時代 人類何價(方保僑)

By on April 7, 2025

本文作者方保僑為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為《信報》撰寫專欄「科網人語」

微軟共同創辦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與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亞瑟.布魯克斯(Arthur Brooks)2月初的一場對談,主題圍繞人工智能(AI)如何重塑人類社會根基:從醫療、教育到工作本質,甚至觸及人類存在的核心意義,當中描繪的未來願景既令人與奮,又隱含不安。蓋茨直言:「我們正進入『免費智能』的時代,而這一切將在10年內發生。」

蓋茨多次強調,AI最顛覆性變革是「專業知識的民主化」。(法新社資料圖片)

蓋茨多次強調,AI最顛覆性變革是「專業知識的民主化」。過去,若要成為優秀的醫生,需十餘年嚴苛訓練;教師的培育亦受制於資源分配不均,但AI的出現,將打破這道高牆。AI導師能即時分析學生的學習盲點,調整教學策略,甚至透過情感辨識技術判斷學生的專注度,讓教育從「標準化」邁向「個人化」。

醫療領域的變化更為深遠,蓋茨指AI能整合全球醫學文獻、病歷數據與最新研究,提供比人類醫生精準的診斷建議。未來的初級醫療可能由AI系統主導,而人類醫生則專注於複雜病例或醫病關係的維繫。這種轉變不僅提升效率,更可能讓偏遠與低收入地區,獲得與先進國家同等的醫療資源,縮窄全球健康不平等。然而,專業「普及化」的代價是什麼?當AI取代專業人士,人類的價值是否會淪為「情感連結」?若教育與醫療的「人性面」被技術稀釋,社會是否會失去某種集體信任的基礎?

儘管AI能取代多數「規則導向」的工作,蓋茨與布魯克斯均認為,人類在「創造力」與「複雜決策」領域仍有優勢。蓋茨特別舉出三類「AI難以取代」的職業:程式設計師;能源專家;生物學家。這些工作共通點在於需要處理高度複雜的系統、應對不可預測的變數,並在倫理與效率間權衡取捨。

若AI接管多數生產勞動,人類的社會角色將如何轉變?蓋茨預言,未來每周工時可能壓縮至2至3天,讓人們有更多時間投入藝術、科研或社區服務。這看似美好的願景,卻暗藏嚴峻挑戰:若經濟分配機制無法同步調整,縮短工時可能加劇貧富差距,甚至引發「無意義感」的社會危機。布魯克斯從幸福學角度提醒,人類的滿足感不僅來自生產力,更源於「創造價值」的過程。當AI剝奪多數人的職業意義,社會需重新建構「工作」的定義。

蓋茨與布魯克斯的對話,最終指向一個問題:AI是工具,抑或是競爭者?若我們把AI視為延伸人類能力的夥伴,它便能協助解決氣候危機、疾病與教育不平等;但若放任其無序發展,則可能加劇失業、倫理衝突甚至生存風險。至於人類的任務,或許在「免費智能」的同時,守住那些無法被數據化的價值:創造的激情、道德的掙扎,以及屬於人性不完美的光輝。

更多方保僑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