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危害|研究揭依賴AI損認知力 簡單任務易輕信電腦答案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EJ Tech 創科鬥室」
辦公室上班族一直以來,習慣將用腦的認知任務,交由新興技術代勞,務求節省更多時間。微軟及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最新聯合研究發現,隨着人類在工作更依賴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他們的批判性思維愈來愈少,可能「導致本應保留的認知能力下降」。一旦遇到突發情況,例如遺失手機想致電親友,或迷路沒谷歌地圖時,過程就變得更加困難。
員工遇突發情況無所適從
是次研究招募319名知識型員工參與,他們需要填寫一份報告,分享如何在職場採用生成式AI技術,包括使用什麼工具及提詞等細節,並評估對生成式AI工具完成任務的信心,最後收集了936個第一手案例。有教師透過AI圖像生成器DALL-E,為學校創建洗手的示範圖像;一位商品交易員以聊天機械人ChatGPT,尋找磨練其交易技能的建議。此外,一位護士核實ChatGPT生成的教育小冊子,確保適用於糖尿病患者。
研究結果發現,當面對低風險任務時,人們可能未經檢查下,過度依賴AI技術。相比之下,若員工對AI應付任務缺乏信心時,他們較運用批判性思考,不會全盤接收AI生成的結果。若然太過依賴科技,員工不再獨自完成任務,甚至失去肌肉記憶。研究人員建議,在設計AI工具時考慮上述問題,激勵用戶批判性思考。
另一方面,美企Anthropic周一(10日)發布「人類經濟指數」(The Anthropic Economic Index),首次量化AI對現代工作模式的實際影響。研究團隊運用Clio系統,分析約100萬個Claude.ai平台的匿名對話,並與美國勞工部O*NET數據庫的兩萬工作任務配對。
美4%職業極度靠智能科技
研究顯示,大約36%職業類別中,至少四分之一工作任務以AI輔助。當中4%職業極度依賴智能科技,分擔日常超過75%工作任務,主要集中在軟件開發、數據分析等科技領域。
Anthropic報告指出,智能科技應用分為兩大類,即是人機協作模式(57%)及自動執行模式(43%)。前者涉及內容優化、知識支援及品質驗證,例如編輯利用智能工具改稿,研究人員以AI分析學術文獻,或者運用智能系統核對數據等;後者包含生成報表等標準化工作,以及智能客服互動服務。
研究又發現,智能科技使用率因薪資層級而異,年薪7.5萬至10萬美元的技術職位最常用;年薪2.5萬美元以下的服務業,以及20萬美元以上的專業人士最少使用,反映企業中層員工為應用AI的主力。
支持EJ Tech
![](http://ejtech.hkej.com/wp-content/uploads/2024/04/banner1-scaled.jpg)
![](http://ejtech.hkej.com/wp-content/uploads/2024/04/banner2-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