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利用AI打破遺忘曲線(黃岳永)

By on January 24, 2025

本文作者黃岳永為香港科技大學副教授兼高級顧問(創業),為《信報》撰寫專欄「科網人語」。

雖然我們已經踏入人工智能(AI)時代,但筆者在大學上課時仍發現許多學生熱愛手抄筆記。有些同學甚至要求索取老師的PowerPoint教材。然而,這種多年來一直「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是否能跟上當今世界的變化?

早在1885年,德國心理學家赫爾曼.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便提出了「遺忘曲線」理論。簡單來說,人們在學習後會迅速忘記所學的知識。一般而言,課堂結束後,學生會立即忘記約三成的資訊;兩三天後,這個比例會上升至七成;一個星期後,更所剩無幾。因此,許多學生在考試前拚命學習,「記得多少就記多少」的最後衝刺,並非沒有原因。

但讀書不僅僅是為了考試。既然我們知道大腦短期記憶的遺忘速度極快,便需要把學習所得的資訊轉化為長期記憶,以便日後取用。過去,大家利用抄寫筆記來強化記憶;如今,許多AI和筆記軟件能協助提高記憶能力,理解知識之間的聯繫,並發展更深入的長期記憶。

(shutterstock圖片)

我記得之前在專欄多次提到「CODA」筆記製作法──Collect(收集)、Organise(組織)、Distill(過濾)和Action(行動)。收集方面相對簡單,我的做法是在智能手機和個人電腦上設置一個方便的按鈕,可以隨時隨地拍攝和截圖。最近入手的Ray-Ban Meta智能眼鏡也是資料收集的神器,它能以第一人稱視角快速拍攝照片或短片,真正捕捉我們接受資料時的情況,這可說是資訊收集的嶄新體驗。

在處理簡報或閱讀資料時,我通常會使用Acrobat或CS Scanner等應用程式,把頁面、相片或截圖轉換成PDF,這樣後續的整理會更為容易。隨着AI的普及,現在Apple和Android都有許多新工具,幫助用戶從圖片和影片提取文字和想法,最後再利用AI Video Summariser應用程式總結,以幫助自己理解。

在Google「搜尋引擎」影響下,人們習慣直接「跳」到結果之上,而不會進行額外思考。我戲稱為Answer Engine(答案引擎)的Perplexity.ai,在提供答案的同時,會引導用戶更深入地探究一個想法,或縮小範圍以獲得知識的概覽,把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且可行的知識。

我現在習慣每周整理一次所收集的資料,把有用的資訊分門別類地放入Notion中。在此必須重申NotebookLM強大之處,它真的可以實現已故蘋果公司創辦人喬布斯(Steve Jobs)所說的「Connecting the Dots」,把無意義的資訊(點)串連成有用的想法(線),並為用戶生成摘要和常見問題以幫助理解內容,甚至製作音頻格式的Podcast,讓用戶隨時隨地學習。

新的AI工具將永遠改變我們的學習和生活方式。如今,Gen Alpha正在使用與上一輩截然不同的方法來吸收新知識。不過,使用AI並不是年輕一代的專利,年長者也能透過AI更好地訓練大腦和提升自身能力。

更多黃岳永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