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智能勢成創新基礎(車品覺)
本文作者車品覺,為港交所獨立非執行董事、香港基因組中心董事、香港大學中國商學院客席助理教授,為《信報》撰寫專欄「全民大數據」。
隨着2025年的到來,在人工智能(AI)技術飛速發展推動下,全球數字經濟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各國對AI的立法和監管日益嚴謹,特別是在金融和執法等敏感領域。這種趨勢意味着,企業推動技術創新的同時,合規成本也不斷增加,使大家擔心這對資源有限的小企業構成壓力。
另外一個筆者特別關注的領域,是AI驅動的空間計算技術,包括擴增實境(AR)、虛擬實境(VR)及混合實境(MR),將物理世界(Physical)與數碼資訊(Digital)緊密結合(簡稱Phygital),這方面預計增長顯著。有專家推算到2033年,空間計算市場從現時的1100億美元增長至1.7萬億美元。我深信空間智能將成為未來創新的基礎。
衞星技術進步正在改善全球通訊、天氣監測和導航系統,其中衞星通訊與5G技術的融合已成為通訊行業的新焦點。別以為這些技術與大家無關,事實證明近100年來的創新及經濟增長,大部分的新商業模式都與通訊的進步有密切關係。以面對全球氣候變化及環境污染的挑戰為例,潔淨能源的市場需求持續攀升,如何運用AI應用於「環境、社會和公司管治」(ESG),已經成為未來的焦點。
在香港,AI雖已廣受關注,但實際推動還有待加強。不過慶幸的是,資源較為豐富的政府部門及大機構,其實已出現不少成功範例,也達到國際水平。在筆者經驗當中,這絕對可以給予企業堅實的信心。2025至2026年的香港整體數碼化程度,相信會是一個飛躍的年代。
最近筆者準備參加一個獨立非執行董事(INED)的論壇,準備期間有朋友問到,董事局在數碼化過程中對科技創新,包括AI的關鍵責任是什麼?我的想法是,科技創新為企業帶來的好處是否符合長遠利益,當然企業追求短中期盈利,肯定是沒有問題的。不過,如何平衡兩者就要拿捏得很到位,所以對於INED角色來說,在AI來勢洶洶的年代,為企業的治理和社會責任把好關,應該是責無旁貸。
(編者按:車品覺著作《覺悟.大數據》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