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舊藥新用|乾眼症藥可治療子宮內膜異位 中大AI揪出兩靶點 消除後能抑制病變

By on January 15, 2025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EJ Tech 創科鬥室

子宮內膜異位症是常見的婦科病,可在盆腔形成異位內膜組織,更在卵巢位置形成囊腫(俗稱朱古力瘤),影響全球多達15%生育年齡的婦女,半數患者更可能不育。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以人工智能(AI)系統,從疾病基因大數據識別兩個治療該症的新靶點,並發現一種現有治療乾眼症的整合素抑制劑,藉「舊藥新用」抑制異位內膜組織生長;論文發表在國際科研期刊Advanced Science

中大醫學院以AI分析疾病基因大數據,識別兩個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新靶點;左起為鍾佩樺、黃志超及潘昭頤。(邱敏聰攝)
子宮內膜異位症可在盆腔,形成異位內膜組織,在卵巢位置形成囊腫,即俗稱朱古力瘤。(邱敏聰攝)

子宮內膜異位症主要病徵是腹部不適,骨盆疼痛的患者之中,高達五至八成可能患上此症。除了影響患者的月經周期和生育能力,甚至有可能演變成卵巢癌。

醫學院夥本地科企研究

中大醫學院婦產科學系臨床副教授鍾佩樺指出,現時該病未有根治方法,主要以止痛方式及荷爾蒙治療暫時緩解症狀,嚴重者需要開刀切除子宮。長期服用荷爾蒙藥物,會令患者懷孕機率大減,亦存在其他副作用。

鍾佩樺提到,子宮內膜異位症現未有根治方法,嚴重者更須開刀切除器官。(邱敏聰攝)

該項研究獲得研究資助局(RGC)、醫療衞生研究基金(HMRF)支持。中大醫學院婦產科學系系主任及臨床教授潘昭頤表示,是次研究與香港科學園一間本地AI生物醫學科企合作,利用先進的AI輔助系統,分析大型表達基因數據,找出子宮內膜異位症的非荷爾蒙類新治療靶點,分別是一種調節免疫及抑制炎症過程的「環腺苷酸結合蛋白2」(GBP2)及負責細胞增殖和生物訊號傳導的「造血細胞激酶」(HCK),兩者具有治療該症的潛力。

黃志超(左)指出,以AI發現新藥僅需6個月,比傳統做法10多年大幅縮短;旁為潘昭頤。(邱敏聰攝)

研究團隊以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小鼠模型驗證,在消除小鼠體內的GBP2及HCK蛋白後,發現異位內膜組織的體積及重量明顯減少,以及抑制病變組織細胞增長,更能令部分病變組織細胞死亡。

團隊又發現,基於負責調控白血球黏附及遷移的整合素B2(ITGB2)蛋白,在人體子宮內膜異位樣本的表達上升。透過AI系統及小鼠模型實驗證實,用於治療乾眼症的整合素抑制劑,能有效抑制異位內膜組織生長,未來有望成為治療新藥物。

開發新藥由十年銳減至半年

以坊間治療乾眼症的藥物,例如5毫升瓶裝Liftegrast作參考,月費介乎1500至2500元不等。領導研究的中大醫學院婦產科學系教研室主任及教授黃志超指出,以AI發現新藥僅需6個月,比傳統做法十多年大幅縮短,當中兼顧經濟效益等因素,令新藥更快應用在病人身上。他提到,下一步打算與藥廠合作,以推進下一階段臨床應用,但是成本將相當昂貴,冀港府在資金多作支持。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