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生產|思謀科技IndustryGPT智能傳感器 助力工業生產 專攻質檢難題 減少依賴專家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EJ Tech 創科鬥室」
出身自香港中文大學的人工智能(AI)科企思謀科技(SmartMore),成立僅一年半迅速晉身「獨角獸」(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初創)。除了自研智能工業平台、智能感測器及智能一體化設備等,去年底更推出全球首個專注工業領域的多模態大模型IndustryGPT,有望縮短企業生產線決策流程、提升生產效率。
初創思謀業務廣 擁空巴等大客
思謀科技業務涉獵甚廣,旗下產品種類亦不少,蔡司、空中巴士、博世等知名大企都是其客戶。思謀創始人兼董事長賈佳亞以自研智能傳感器為例,介紹產品在工業生產中的應用。他提到,傳感器系列共計十多款產品,其精密度等同於蘋果手機,能以智能方式理解工業生產所出現的問題。系列當中的智能讀碼器,分為緊湊(ViScanner VS800)及進階(ViScanner VS1000 Pro)兩個版本。兩款讀碼器均搭載自研深度學習演算法,能因應生產環境滿足不同需求。
賈佳亞笑稱,想讓大眾理解思謀做什麼不容易,「我們不是消費品牌,而是躲在生產設備後面⋯⋯不少大家玩到的遊戲、新手機的升級迭代,背後都有我們的設備。」難以提升品牌認知度,卻在科技界嶄露頭角,賈佳亞歸功於公司科研實力,以及技術領先性。
提及思謀所解決的行業難題,賈佳亞以光源系統當中的燈珠舉例。他解釋,若想同時檢測一塊大光源板中,數以千萬計的光珠亮度是否一致,相當於「在深圳市的衞星照片中,找出一個有問題的交通燈」。這一問題之前在行業內無人能解決,思謀正是藉攻克這類難題獲得認可。
作為中大終身教授,賈佳亞稱自己始終處於研發第一線,近期在多模態大模型投入大量時間及精力。他透露,自己數年前已意識到坊間不少自動化公司普遍使用的機器學習技術,其背後邏輯框架很快就會過時。在成立思謀之初,他便決心主攻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技術。
快速理解實現「彎道超車」
在賈佳亞眼中,近期推出的IndustryGPT是再下一代技術。用於訓練該模型的工業數據量級超過500億,「等同於10萬個工科博士所閱讀的論文總量」。過去需要資歷三四十年的專家方能解決的問題,現時可透過IndustryGPT快速理解,從而找到解決方案。賈佳亞認為,工業生產現時相當依賴資深專家,想實現「彎道超車」,應當要讓年輕人掌握專家所擁有的知識。
賈佳亞直言,IndustryGPT的數據來源,均為公開資料。相比企業內部數據,兩者學習成效又有否分別?賈佳亞相信,這議題正是未來AI發展的「兩隻手」,雙方既互相矛盾,又彼此促進。
這是因為訓練AI模型時,大家都想讓它掌握所有知識,終極目標是無論簡單或刁鑽問題,AI都能回答,即所謂通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惟現實是,企業不會共享內部數據,反而會訓練自家專用的AI模型。大家熟悉的量化基金(Quant Fund),即利用大數據、AI及機械學習而作出投資決策,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採訪、撰文:周泳彤